

1.指邪惡的人。
1.包裹;圍裹。
2.包羅。
1.搖船蕩槳。
1.見"撈漉"。
1.亦作"撈摝"。
2.水中探物。
3.泛指營求﹐尋取。
1.舊時泛稱依靠賣淫業為生的人。
1.猶擾攘。
1.猶撈本。梢﹐指賭本。
2.打擾;麻煩。
1.謂使人討厭或鄙夷的東西。
1.舊時兵船的一種。
1.多嘴;夸口。
1.疲勞;疲倦。
1.疲勞。
1.慰勞軍隊。
1.勞癥。勞,通"癆"。
1.謂聲音嘈雜。
1.功臣。
1.見"勞承"。
1.慰勞賞賜。
1.見"勞瘁"。
1.說話沒完沒了。
1.生產商品的勞動所具有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兩重屬性。馬克思發現了勞動二重性,為勞動創造價值的學說奠定了科學基礎。
廣義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勞動管理、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勞動保險、安全衛生、勞動紀律與獎懲、職業培訓、工會組織、勞動爭議的處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狹義專指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涉及勞動關系的主要內容的法律。
即生產工具”(1058頁)。
用工單位和勞動者通過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勞動者在勞動就業期間雙方權利和義務的一種用工制度。是對過去固定工制度的改革。中國國務院1986年7月發布《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規定企業在國家勞動工資計劃指標內招用常年性工作崗位上的工人,除國家另有特別規定者外,統一實行勞動合同制。參見合同制工人”(196頁)。
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紀律。中國憲法有遵守勞動紀律的規定。維護勞動紀律主要靠思想教育和勞動者的自覺性,同時也要采取適當的獎懲辦法。
使受教育者形成勞動觀點和勞動習慣,初步掌握一定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中國學校勞動技術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點,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學到一定的基本生產技術知識和某種職業技術的基礎知識;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實踐,學會使用一些生產勞動工具的技能。
德育內容之一。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態度,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主要內容是懂得勞動在歷史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偉大意義,勞動是公民的義務和權利;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樹立學習是學生的主要勞動的觀點。
指達到規定的勞動年齡、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并獲取相應的勞動報酬。它反映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的程度,并意味著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
雇傭勞動制度下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費用。在勞動力成為商品后,它與一切商品一樣,也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價值包括(1)勞動者的生活費用,以保證勞動力的恢復;(2)勞動者家屬的生活費用,以保證勞動力的再生產;(3)勞動者的教育費用,以保證勞動力的素質。它的表現形式就是工資。
指勞動力自由流動擇業的場所。有職業介紹所、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種勞動服務公司等形式。在勞動力市場上,市場機制調節著勞動力供需,推動人才合理流動,促成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1.指耗用資金較少﹑使用人工勞動較多,以手工勞動為主的一種生產活動類型。
處于勞動年齡、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勞動年齡的范圍,各國規定不盡相同,多數國家只規定其下限,也有規定上下限的。中國規定的勞動年齡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歲;上限男性為六十歲,女性體力勞動者為五十歲,腦力勞動者為五十五歲。該年齡段內喪失勞動力的人口不屬勞動適齡人口。
〈書〉勞累旅途~。
1.耗費,損壞。
1.謂郁結于心的思念之情。
1.疲勞枯竭。
1.勞苦困窘。
1.指因戰功而得的爵位。
1.對官吏勞績的考核。
勞累辛苦~大眾 ㄧ不辭~。
1.見"勞來"。
1.見"勞勞攘攘"。
1.亦作"勞勞嚷嚷"。亦作"勞勞穰穰"。
2.紛擾;勞碌。
3.煩躁不安。
1.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三國吳筑,為送別之所。
①由于過度的勞動而感到疲乏工作~。②敬辭,指讓人受累(用于請人幫忙做事)~你去一趟。
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的簡稱。1955年12月由行業工會組成的勞聯和產業工會組成的產聯合并而成。總部設在華盛頓。其任務是,為工會收集和匯編一般經濟資料,向國會和政府提出有關全國經濟情況的分析報告。
1.勞績;功業。
事情多而辛苦終日~。
1.慰問勉勵。
1.動用眾多民力去做某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