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建時代下級官員趨步至官廳,按禮謁見長官。文職北面跪拜,長官立受;武職北面跪叩,自宣銜名,長官坐受。
1.冠絕當代,獨一無二。
1.技藝超絕的高手。
2.竣工。
1.特殊;突出。
2.獨到的意趣。
1.橫渡江河。
2.斷流。
1.斷絕祭祀。謂亡國。
2.謂無后嗣。
1.斷絕嗣續。
1.超出世俗;棄絕塵俗。
2.超過尋常。
1.極為感嘆。
1.超出尋常。
1.中斷之宗祀。多用于王室或有爵位者。
1.滅亡。
1.斷絕希望。
2.極目遠望。
1.《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絶。"后因以"絶韋"為勤學鉆研之典。
1.不通音問。
1.極其少有。
1.謂斷絕人事交往。
2.絕無僅有之物。
1.斷絕;停止。
1.與他人不同席。獨坐一席,以示尊顯。
1.謂毫無瑕疵。
1.亦作"絶弦"。
2.斷絕琴弦。《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此事種子書均有記載,文字略有不同◇遂以"絶弦"喻失去知音。
3.指離弦之箭。比喻速度極快。
1.亦作"絶崄"。
2.猶極險。亦指極險之處。
3.越過險阻。
1.見"絶險"。
1.《晉書.嵇康傳》"康將刑……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絶矣。'"又《阮籍嵇康等傳論》"嵇琴絶響,阮氣徒存。"后因稱中斷散失之學術技藝為"絶響"。
2.指最高造詣的學問技藝。
1.極其清新。
1.《漢書.枚乘傳》"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絶薪止火而已。"后用"絶薪止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斷絕與延續。
1.棄絕學業。
2.失傳的學問。
3.謂造詣獨到之學。
1.十分雅致。
1.見"絶巖"。
1.見"絶巖"。
1.極高的山峰。
1.艷麗無比。亦借指艷麗無比的美人或花朵。
1.陽氣竭盡。陰陽家稱農歷十月戊戌日為絕陽之日,諸事不宜。見《協紀辨方書.義例二》。
2.謂陽氣隔絕。
1.極好的模樣。
1.中斷的事業。
2.有非凡成就的事業或學業。
3.指無后嗣繼承的產業。
1.卓絕的技藝。
1.獨特不凡。
2.全然不同。
1.極高之造詣。
1.斷絕某種意念。
1.陰氣竭盡。陰陽家稱農歷四月戊辰日為絕陰之日,百事不宜。見《協紀辨方書.義例二》。
1.極遠的地方。
1.扯斷結冠的帶。據漢劉向《說苑.復恩》載楚莊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燈燭滅。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絕其冠纓,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絕纓之人。王不從,令群臣盡絕纓而上火,盡歡而罷◇三年,晉與楚戰,有楚將奮死赴敵,卒勝晉軍。王問之,始知即前之絕纓者◇遂用作寬厚待人之典。
2.用以形容男女聚會,不拘形跡。
1.斷絕人的生育能力。常用的方法是結扎男子的輸精管或女子的輸卵管。
1.極遠之地。
2.與外界隔絕之地。
1.精美華麗的衣服。
1.鑲錦加飾的邊幅。
2.整幅的錦。
1.即錦官城。
1.旗竿。古時旗杠以錦包之﹐故稱。
1.也叫雜錦歌。曲藝的一種。流行于福建西南部﹑臺灣及東南亞華僑集中地區。由福建南部民間歌謠發展而成。一般為四人演唱﹐主要以琵琶﹑三弦﹑大管弦﹑洞簫等樂器伴奏。
1.織錦工匠。
2.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