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瑣瑣葡萄"。
1.至親好友。
1.各方面都照顧到,沒有疏漏。
1.大路。
2.周代治國之道。
3.普遍的道理。
4.遍于道路。
元代音韻學家∨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生平不詳。1324年作《中原音韻》,為元代重要曲學著作,按照當時北曲的實際用韻,建立了新的韻部,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1.周代的典章制度。
2.指《尚書.周書》。
1.指周代傳國的九鼎。
2.春秋時楚莊王覬覦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周境,遂問定王使臣周鼎之大小﹑輕重。事見《左傳.宣公三年》◇因以"周鼎"借指國家政權。
3.比喻寶器。
4.古星名。屬后發座。
1.全部平定。
1.親密深厚。
1.圍墻。
周恩來的主要著作集。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共兩卷。1980-1984年出版。收入1926-1975年的著作一百十六篇。
一遍完畢,又從頭開始;循環榮辱自古周而復始。
1.周代的法度﹑禮制。
1.周全方便。
1.謹密防患。
2.四周防護。
1.游獵地區一種用樺木樹皮構筑的輕便可移的屋子。
1.周朝的教化。
1.終生侍奉。
漢奸〓南沅陵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脫離共產黨。曾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參與籌建特務組織復興社。1938年底隨汪精衛投敵,任偽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抗戰勝利后,被判處死刑,后改判無期徒刑。死于獄中。
1.周王室的府庫。
1.循環;反復。
1.周代的法度。
1.周都鎬京。泛指京城。
1.指《尚書.周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篇。
1.回環的樓閣。
1.慎密辯給。
2.接濟。
1.曲折綿延。
1.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稱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輔武王滅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東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繼而厘定典章﹑制度,復營洛邑為東都,作為統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多作圣賢的典范。參閱《史記.魯周公世家》。
2.春秋時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稱。
3.《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后因以"夢見周公"喻夜夢。或省作"周公"。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為周公。先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聯合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他出師東征,平定叛亂,并大規模分封諸侯。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
1.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周恩來同志作為共產黨的代表曾駐在重慶﹑南京等地,其住所當時被稱為"周公館"。
1.《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1.中間不分隔的房屋。
1.指聽從主人指揮的狗。
2.指走狗。
1.指石鼓文。古人以為刻于周代,故稱。
1.猶堅固。牢不可破。
1.環視。
2.周濟照顧。
1.縱觀;遍覽。
1.周代玉制的測日影的儀器。亦泛指測日影的圭表。
1.本謂行禮時步趨合乎規矩◇引申為拘泥于成法﹑準則。語出《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
1.指古錢的圓邊及其方孔凸起的輪廓。
2.泛指物體的外緣裝飾。
1.普遍包容。
1.周代與漢代的并稱。
1.符合。
2.四圍合攏。
1.諧和;合諧。
1.周王。古亦稱帝王為后。
1.親密深厚;厚愛。
2.豐厚。
1.回護。
1.見"周旋"。
1.往復循環。
2.周圍;四周。
1.亦作"周遑"。
2.彷徨,猶疑不定。
1.見"周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