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冤孽。
1.指松﹑竹﹑梅。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
1.《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雕傷;平歲則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后用以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
1.喻堅貞不屈的節操。
1.一年的時節。
1.時光,年華。
2.猶歲時。
3.泛指草木。因其一年一枯榮,故謂。
1.歲兇,年成壞。
1.一年收支的總計。
1.地方風俗。吳中習俗,除夕每家在門口燒柴滿盆以取暖,叫歲火。
1.一年內收入和支出的計算。
2.舊中國國家年度收支的總稱。超支稱為歲計缺損;收入大于支出,稱為歲計盈余。
1.十二年。
2.指年代。
1.帝王每年的出巡。
1.年成歉收。
1.謂一年一次朝見。
1.每年定時祭祀。
2.每年薦舉。
1.年節。
2.歲月。
1.歲俸。
1.年景,四時之景。
1.年終。
1.當年所釀之新酒。
1.即太歲之神。古人以為沖犯它是不吉利的。
1.古代每年對官吏政績的考核。
2.明代提學官和清代學政,每年對所屬府﹑州﹑縣生員﹑廩生舉行的考試。分別優劣,酌定賞罰。凡府﹑州﹑縣的生員﹑增生﹑廩生皆須應歲考。
1.漢時,每年從太學中選任官吏的考試。
2.一年的賦稅。
3.一年的勞績。
1.方言。牲口的年齡。因從牲口的牙齒上能看出其歲數,故稱。
1.年終祭祖。
2.年終。
1.歲暮,一年將盡的時候。
1.猶歲酒。
1.見"歲歷"。
1.宋代國家為安邊求和每年對外的贈物。
1.指年紀。
1.歲時;節令。
1.任職期滿。
1.《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國用。"鄭玄注"杪,末也。"后謂年底為歲杪。
1.歲的名稱。
2.指干支紀年的年名。
1.一年快完的時候。
1.歲末,一年將終時。
2.喻人的晩年。
1.年月;時光。
2.一年。指短時間。
1.古代諸侯每年派使者朝見天子。
2.指國與國之間的遣使訪問。
1.一種迷信禁忌的名稱。指太歲所沖的方位。如太歲星運行到子位,子位叫直符,同子位相對的午位即叫歲破。迷信認為,在太歲所沖的方位或向太歲所沖的方位搬遷是不吉利的。
1.一年的氣候。
1.年成豐熟。
1.元旦,新年第一天。唐顧況有《歲日作》詩。宋梅堯臣有《余之親家有女子能點酥為詩并花果麟鳳等物一皆妙絕其家持以為歲日辛盤之助》詩。
1.謂一年內收入的總數。
1.一年,四季。
2.歲月;時間。
3.每年一定的季節或時間。
4.年景;年成。
1.謂一年中財政支出多于收入。
1.每年的貿易。
1.一年中應做的事。
2.多指一年的農事。
3.指諸侯每年秋天朝見天子的事。
4.每年祭祀的事。
5.一年的時序。
1.歲考。
1.一年的收入。
1.一年開始的時候。一般指第一個月。
2.指一年的第一天。
1.每年運送到京師或指定地點的貢賦。主要是糧米,多由水路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