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飲鴆"。
1.亦作"亞駝"。
2.神名。宋代出現《詛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稱,三刻石各異,其一為亞駝。亞駞,即《禮記.祀器》中所言惡池(今之滹沱河),蓋以水名為神名。
也稱副文化”。與主文化”相對。指社會中不同的人群所持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以及認同心理等。它有許多不同的形態,如地方性亞文化、年齡性亞文化、職業性亞文化等。年齡性亞文化又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等。
1.一種名貴的香料。
1.柯爾克孜語。萬歲。
1.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第二次獻酒稱"亞獻"。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繼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別稱。秦漢時,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遞升,故唐以后有此別稱。
化學式hno2。無色溶液。無游離態,只存在于溶液中。加熱分解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由無機強酸和亞硝酸鹽反應制取。多用于有機合成工業。
1.指古青銅器上的"亞"字形飾紋。
1.形容中間細兩頭粗的樣子。
1.少尹的別稱。
1.謂名列第二。
2.明清時報子對鄉試第一名解元以下舉人的恭維稱呼。
1.即半殖民地。
亞洲運動會聯合會(后改名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辦的綜合性運動會。始于1951年,每四年舉行一次,與奧運會相間舉行,會期十六天。以亞洲地區普遍開展的項目為比賽項目,東道國可適當增加項目。
1.周代輔助太祝的祭祀之官。
1.舊時官僚家出殯柩前的儀具。古稱"黼翣"。于高二尺四寸的方形木框上蒙以白布,下有柄,舉以蔽柩前行。布上畫有兩"己"相背圖形?如"亞"字,故稱。參閱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三》。亦省作"亞牌"。
1.謂挖取他人的空缺﹐使自己提前選用。
1.明代差派平民為官府運輸糧餉稱為穵運。
1.迎賓。
1.驚嘆傾服。
1.宋代民間迎神賽會所扮演的雜戲之一。又名迓鼓或村里迓鼓。相傳創始于軍中。舞者裝扮成男女﹑僧道及不同行業的種種人物。
1.迎接賓客。
1.驚奇。
1.周代官名。
1.驚異。
1.迎受。
1.宋元時民間樂曲名。官府有衙鼓,民間效其節奏,訛作迓鼓。宋周密《武林舊事.宮本雜劇段數》有《迓鼓兒熙州》。
2.指俚俗的曲調。
1.謂迎太平之政。
1.猶迎勞。
1.指在衙門當差的人。迓,通"衙"。
1.迎接。
1.唐宋時官衙的衛兵。迓,通"衙"。
1.方言。狹窄的山口。多為進山通道必經之處。
1.形容嬌嬈多姿。
2.借指美女。
3.象聲詞。
1.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
1.姐妹丈夫的互稱。俗稱連襟。
1.婢女。
1.亦作"挜擺"。
2.把持;擺布。
1.見"挜靶"。
1.強賣。
1.強賣。
1.謂強行將貨物賒欠與人又逼討價款。
1.強迫人買,強賣與人。
1.拉關系;強行結交。
1.昆蟲名。即蚜蟲。農業害蟲之一。
1.宋時百戲之一。
1.用光石碾磨紙張﹑皮革﹑布帛等物,使緊密光亮。
2.砑光帽的省稱。
3.眉來眼去;調情戲謔。
1.見"砑絹帽"。
1.一種壓印圖畫的紅色箋紙。
1.即砑紅箋。
1.壓印有圖畫的信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