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窯箄"。
2.燒陶器時火膛上用以放置泥坯的架子。
1.花名。蔓生如綬,故名。
1.即吐綬雞。
1.古代官吏系在腰間盛綬的口袋。
1.即吐綬雞。亦稱火雞。因上嘴根有肉綬,呈五色,能伸縮,故名。
1.盛印綬的箱子。
1.草名。《爾雅.釋草》作"虉綬"。郭璞注"小草有雜色,似綬。"
1.省視叩拜。
1.瘦弱憔悴。
1.猶瘠薄。土地不肥沃。
1.謂身材又瘦又高。
1.消瘦憔悴。
1.瘦悴。
1.瘦悴。
1.指唐代詩人賈島。語出宋蘇軾《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
1.謂馬的肢體強壯而不肥。
2.指瘦弱的身軀。
1.同"瘦骨嶙峋"。
1.同"瘦骨嶙峋"。
1.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
1.形容人或動物瘦得皮包骨的樣子。
1.見"瘦骨伶仃"。
1.亦作"瘦括括"。
2.瘦削貌。
1.瘦小。
1.干果的一種﹐比較小﹐里面只有一粒種子﹐果皮和種子皮只有一處相連接﹐如白頭翁﹑向日葵﹑蕎麥等的果實。
1.即鶴。以其嘴長直﹑腳細長﹐故云。亦以形容人之清瘦。
1.肌體消瘦﹐容顏黝黑。
①身體瘦弱;不肥胖顏貌瘦瘠|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飛。②土地貧瘠,不肥沃山坡上那一片田土質(zhì)十分瘦瘠。
1.形容山勢尖削。
1.減縮。
2.猶瘦損。
1.謂書法字形細長而挺拔有力。
2.謂木本植物枝干修長﹐長勢蒼勁挺拔。
1.宋徽宗趙佶楷書學唐薛稷﹐筆畫瘦硬﹐自稱"瘦金書"。
1.見"瘦精精"。
1.瘦硬有力。多指書法。
2.體瘦而強健。
1.亦作"瘦筋筋"。
2.形容肢體消瘦。
1.清瘦衰弱之人。
1.見"瘦刮刮"。
1.同"瘦棱棱"。
1.同"瘦棱棱"。
1.瘦弱貌。
1.形容瘦的樣子。
1.瘦弱的龍。
2.指墨上刻的龍紋。
1.瘦弱的馬。
2.買來養(yǎng)育以待再販賣的童女;雛妓。
1.眉目清秀。
1.煙煤的一種﹐炭化程度較高﹐供煉焦用﹐但結(jié)焦性較差﹐單用這種煤煉的焦強度小﹐不耐磨﹐氣孔少。因此多用來和其他煙煤混合煉焦。
1.又名烏飯草。產(chǎn)于閩中。用以煮米﹐可使米縮。
1.猶瘦弱。
1.瘦弱貌。
1.指手杖。筇竹﹐節(jié)高干細﹐可作手杖﹐故稱"瘦筇"。筯﹐也寫作"邛"。
1.亦作"瘦舑"。
2.干縮。
3.清瘦;瘦。
1.不肥胖的人。
2.指使人瘦。
1.清瘦的容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