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表數量。用于線﹑麻﹑發﹑須等。
2.表數量。用于綹狀的景物。
〈書〉指極小的屋子身居~。
1.糧食買賣的中間人。
1.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名天樞。亦泛指北斗。
1.斗蟋蟀。
1.形容在嚴酷的環境中敢于斗爭,不屈不撓。
1.少量之水,亦喻指少量的資助。語出《莊子.外物》"﹝鮒魚﹞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1.語本《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鱗"比喻得到微薄的資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1.陡立,聳立。斗,通"陡"。
1.亦作"?訟"。亦作"斗訟"。
2.爭訟。
1.抖動,顫動。
1.同"斗藪"。
1.抖動;抖落。
2.猶擺脫。
3.小的澤地。
1.二十八宿之一。俗稱南斗,共六星。
2.神怪小說中指南斗之神。
3.指北斗星。
1.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糧食。
2.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漢文帝劉恒之弟淮南厲王劉長謀反失敗,被押解去蜀郡嚴道縣,在路上絕食而死,民間編了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譏兄弟不和或不相容。
1.亦作"斗筍"。亦作"斗筍"。
2.謂連接和拼合榫頭。
3.比喻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的情節結構。
1.同"斗甬"。
2.小水桶。
1.亦作"斗頭"。
2.相對;迎面。
1.亦作"斗摶"。
2.盤旋搏斗。
1.亦作"鬪蛙"。
2.喜斗之蛙。
1.大碗。
1.亦作"鬪腕"。
2.比試腕力大小的游戲。
1.戲封帳子的官。
1.劍鞘上的星紋圖案。亦指代劍。
2.指符箓上筆畫屈曲的字形﹑圖形。
1.指交叉的圖案。
1.《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斗蝸角"比喻因細小之事而引起爭斗。
1.亦作"斗舞"。
2.比賽舞蹈。
1.天然錫塊。
1.亦作"斗嬉"。
2.相斗而取樂。
傳統游戲。將蟋蟀置于盆內或瓶內,挑引雙方咬斗,以戰勝者為優。始于唐代,至宋益盛。《宋史·賈似道傳》嘗與群妾踞地斗蟋蟀。”
1.亦作"斗戲"。
2.爭勝負為戲樂。
1.亦作"鬪?"。亦作"斗鬩"。亦作"斗?"。
2.爭斗。
1.亦作"斗顯"。亦作"斗顯"。
2.爭相顯露。
1.北斗星形的飾物。
1.一種特制的佛香。許多股香攢聚捆扎堆成塔形,叫斗香。點著時從頂到下一層層燃燒,煙火旺盛。
2.舊時,江蘇六合地區中秋時節將各種食品堆成尖塔形,上插小旗,謂之斗香。
1.猶星斗。
1.亦作"斗囂"。
2.爭斗喧鬧。
1.方言。逗笑兒。引人發笑。斗,通"逗"。
1.亦作"斗心"。
2.猶斗志。
3.指進取心。
用心思相斗(含貶義)。
1.指北斗星。
1.糧食商行。
1.胸部隆起如斗狀。相傳大禹出生時,胸有玉斗。見《帝王世紀》◇因以"斗胸"為圣君之象。
1.亦作"阬穴"。
2.以淺識競勝。穴,穴見,一孔之見。
1.亦作"斗雪紅"。
2.月季花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月季花》。
1.亦作"斗鴨"。
2.使鴨相斗的博戲。相傳起于漢初。
3.指人工豢養專供斗鴨游戲用的鴨。
1.猶言斗口齒。以戲言相挑逗。斗,通"逗"。
煙斗絲。
1.亦作"斗妍"。
2.猶斗艷。比美。
(~兒)內斜視的通稱。
1.見"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