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倒伏。
1.攙雜在一起的各種干果﹑果脯等。
2.比喻雜湊而成的事物。
1.諸色珍寶。
1.文體名。隨意抒寫﹐不拘形式的作品。
1.雜樂和變樂。
2.唐宋在田賦正稅以外的附加稅。
1.行為不端的賓客。
1.中醫指內科多種疾病。醫書有《傷寒雜病論》。
1.混雜不純。
1.用色絲織就的絲織品。
2.古代旗幟上雜色的裝飾物。
1.多而不純。
1.猶言亂七八糟。
1.粗布。
2.猶密布。
1.指各色絲織品。
2.廣泛采集。
1.見"雜彩"。
1.指雜草。
1.各種草。
2.指野草。
1.見"雜廁"。
1.猶雜廁﹐錯雜置立。
1.零雜差使。
2.古代徭役之一。
1.亦作"雜鈔"。
2.按預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
3.古時亦指圖書分類中的一個子目﹐此類圖書均系按預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纂輯而成。如《經史百家雜鈔》。
1.見"雜抄"。
1.錯雜陳列或呈現。
1.指非正經的職業。
1.封建時代非正途出身的官員。
1.混雜而居﹔共處。
1.古代史籍紀傳之一種。因名目眾多﹐且時雜虛妄之說﹐故別為一類﹐以區別于正史之紀傳。
2.紀傳體正史中列傳的一小類。如《新五代史》卷三十九至卷五十七均為雜傳。
1.謂多種管樂合奏。
1.錯雜編排。
1.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湊合在一起。
1.即雜耍。
1.見"雜錯"。
1.亦作"雜厝"。
2.間雜﹔混雜。
3.指間雜﹑錯雜之物。
4.多而雜。
5.交錯配合。
也作雜fe57!薄7自櫻輝勇一岢±鍶松雜沓|兩軍人馬雜fe57!
1.古代諸侯和大夫便服上的帶子。
1.零星事務。
2.古代戲曲中扮演配角的一種行當。
1.古時賦稅制度﹐常規戶調外之加征﹐謂之"雜調"。
2.謂非按常規選調。
1.共同審定。
1.不合正道。
2.相反。
1.古代指各專類罪名以外的其他罪名。
1.見"雜泛"。
1.見"雜泛差役"。
1.元明時指各種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倉﹑運料﹑接遞等等。
1.主要肥料之外的肥料。
1.正項開支以外的零碎費用。
2.學校為雜項開支而向學生收的費用。
1.古代所規定的各色服制。
1.舊時田賦以外的各種附加賦稅。
1.指禾稈。
1.零星的感想。
2.指寫零星感想的一種文體。
1.指古詩中的歌或行。《文選》有雜歌一目。
2.苗族指山歌。
1.古代樂府采自民間的歌謠。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輯有《雜歌謠辭》七卷。分歌辭四卷﹐謠辭三卷。其中歌是入樂的。謠雖未入樂﹐但性質和樂府民歌相似。
1.謂屯田之兵與居民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