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體名。即版書,狀如連文,故稱。為頒發詔命所用。
1.猶專夜。謂獨自侍寢﹐獨占寵愛。
1.不按朝廷法令擅自征收賦稅。
1.我國古代關于處分未奉詔旨擅自發兵以及其他有關罪行的刑法條例。
1.柱下石礅。
1.《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趙岐注"顙,額也。泚,汗出泚泚然也。見其親為獸蟲所食,形體毀敗,中心慚,故汗泚泚然出于額。"后因以"顙泚"表示心中慚愧﹑惶恐。
1.咽喉的后部。
1.額骨。
1.額上冒汗。表示慚愧﹑惶恐。
1.置于人喉中吹的一種哨兒。
1.古代一種鞋頭高出的履。
1.嗓子;喉嚨。
1.喉嚨口;咽喉。
1.因失敗而受損失。
2.謂敗落,破落。
3.猶喪亂。
1.古代喪禮中持杖期以上的重服者跪拜賓客時的拜禮。以額觸地而后拜。
1.亡國。
1.即殃榜。陰陽先生開具死者年壽及回煞等事的文榜。舊時官廳視此為證明死亡之憑照。
1.惡聲惡氣地說話。
1.喪事與疾病。
1.送葬者坐的車。
2.運載靈柩的車子。
1.停靈治喪的地方。
1.形容惶恐無主的樣子。
1.謂喪禮之義。
1.喪失德行。
2.缺德。
1.古喪禮中指死者未葬前的祭奠。
1.謂因遭侵奪而損失。
1.亦作"喪旛"。
2.喪家懸掛的白色狹長形的旗幟。
1.見"喪幡"。
1.預兆死亡的云氣。
1.居喪所穿的衣服。
2.指服喪或服喪的期限。
1.《易.巽》"喪其資斧。"高亨注"資,貨也;斧,銅幣之作斧形者。資斧猶言錢幣也。"后以"喪斧"謂失去行旅之費。
1.失去庇護。
1.喪家之狗。
1.服喪時所戴的一種帽子。
1.亡國。
1.不吉利的話。
1.指諸侯臣下的喪事及荒年。
1.同"喪魂失魄"。
1.失魂落魄。形容驚恐之極或心神不定的樣子。
1.喪亂。
1.喪事。
1.古喪禮。葬后之祭稱喪祭。
1.舉喪之家。
1.見"喪家之狗"。
1.見"喪家之犬"。
1.《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
1.同"喪家之狗"。
1.喪失其家無所依存的人。
1.喪失德行,失去檢點。
1.形容沒有人性,兇殘惡毒到了極點。
1.失神,神不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