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輝煌光明的燭光。
1.因怕辛勞而推卻。
1.以年老為理由辭官。
1.指文章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1.因醴酒不設而辭去。典出《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初﹐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后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于市。'"后因以"辭醴"指不受官爵。
1.文辭的功力。
1.著述之林。指詩文的總匯。
2.舊時亦用作稱頌文人飽學的敬詞。
1.出殯前親友向靈柩行禮告別。
1.辭謝或領受。
應酬對答的話外交辭令|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1.謂辭去高位﹐接受低職。
1.辭去爵祿。
1.言談議論。
1.舊指官吏任期屆滿﹐自求解退。
1.言語和姿態。
1.請求辭官免職。
1.當面辭別。帝王出征時辭告父廟﹐為尊親的禮儀。
1.辭別祖廟。指帝王被俘﹐家國淪亡。
1.辭令。
1.《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成帝游于后庭﹐嘗欲與倢伃同輦載﹐倢伃辭曰﹕'觀古圖畫﹐圣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因以"辭輦"為稱頌后妃之德的典實。
1.語氣﹔口氣。
2.文章的風格。
3.辭鋒﹐辭采。
4.言辭﹔談吐。
1.推卸過失。
1.舊俗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結伴游山﹐于郊外飲酒﹐謂之"辭青"。又稱登高。
1.話語和文辭的情感。
2.指文章的情致﹑格調。
1.理由站不住腳﹐被駁得無話可說。
1.謂理屈辭窮。
1.辭別而去。
2.去世的婉辭。
3.辭掉﹐請求解除(自己的工作)。
1.文章的情趣。
1.京官外放﹐赴任前朝見皇帝。
1.謙遜推讓。
2.責問。
1.辭賦作家。
2.泛指擅長作詩文的人;文學家。
3.涉訟之人。
1.逃避富貴榮華的生活。謂辭官退隱。
1.言辭和神色。
2.指溫和的言語﹑態度。
1.避世﹐隱居。
2.逝世﹔去世。
1.作詩填詞的能手。
1.推辭和接受。
1.言辭。
2.猶意見﹐看法。
3.談話。
訴訟的言詞聽其辭訟,施其賞罰。
1.亦作"辭詖"。
2.訴訟。
3.謂借故推辭。
1.舊俗農歷除夕﹐親友間互相拜謁祝福﹐家人叩拜尊長互祝平安等﹐謂之"辭歲"。
1.指母親或祖母去世。
1.猶文律。謂作文章的法則。
2.猶辭藻。
3.離開樹枝。
1.謂聽取訴訟之人的陳述。
1.唐宋時代朝廷命官任職的諭旨。
2.話頭﹐詞兒。
3.借口﹐說法。
1.猶談吐。
1.拒絕﹐推卻。
1.辭官退職。
2.告辭﹐告退。
3.解聘﹔解雇。
4.辭去﹐謝絕。
1.托辭謝絕。
1.猶退避。
2.辭別。
1.辭去職位。
1.文辭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