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笙兩側的長管。亦借指笙。
1.舊時總管催征錢糧的鄉(xiāng)里職役。里長負責催征錢糧;里甲的總催,則由里長排年輪值。
1.會合聚集。
1.必須。謂有其必要。
1.國家把全部武裝力量從平時狀態(tài)轉入戰(zhàn)時狀態(tài),并統(tǒng)一調度﹑指揮﹑管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使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一切活動服從戰(zhàn)爭需要的緊急措施。亦借指為完成某項重要事務而動員全部力量。
①總管監(jiān)督總督軍務|昭宣承業(yè),都護是立,總督城廓,三十有六。②官名。1469年明代專設兩廣總督,后漸成定制。清代起正式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轄一省或兩三省。另設專管某一事務的總督,如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③宗主國派往殖民地的最高統(tǒng)治官員也稱總督。
又稱總噸”。丈量確定的船舶內部封閉處所總容積的噸位。一般用以表示船舶的大小,一國或一個公司的船舶擁有量,以及作為船舶登記、檢驗和丈量的收費標準等。
1.總數(shù)。
1.亦作"緫而言之"。
2.總括起來說。
1.束發(fā)。指童年或少年。
1.猶概括。
1.明代坊廂(城鎮(zhèn)管轄地區(qū))地方職役的總頭目。
到達地面的直接太陽輻射和散射輻射之和。太陽輻射通過大氣,一部分到達地面,稱為直接太陽輻射。另一部分為大氣的分子以及大氣中的微塵、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被散射到達地面的這部分稱為散射太陽輻射。地球上熱帶地區(qū)太陽輻射量最大,赤道地區(qū)因多云而次之。
1.完全應該‖估計推測意。
1.猶大綱。引申指政治法度。
2.今指法規(guī)﹑章程等的總括原則性事項和內容要點的部分。
1.政府﹑政黨﹑社團等根據(jù)自己在一定時期內的總任務而規(guī)定的目標和行動步驟等。
1.聚集兵器可以成林。形容兵力強盛。
1.指對敵方發(fā)動的全面攻擊或全線出擊。
總需求”的對稱。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例如一年)所能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量。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凈值來表示。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國民經(jīng)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1.一共,合計。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統(tǒng)州之軍事,并總攬或與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稱。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設總管,邊鎮(zhèn)和大州設大總管,均系地方軍政長官,后又恢復都督稱,但統(tǒng)兵出征之將帥仍為總管。北宋時總管仍系地方軍政長官,分別由節(jié)度使、知府、知州兼任。遼金元時總管兼管軍民。清代時在東三省、新疆及圍場設總管,為率軍駐防之長官。
副詞。終究;畢竟只要肯學,總歸學得會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事實總歸是事實。
1.猶總店。相對分店而言。
1.匯集聚合。
全部加在一起的數(shù)量或內容今年第一季度的產量已達到去年全年產量的總和。
又稱總生育率”。指某國家或地區(qū)在當前情況下,平均每個婦女一生所生育的嬰兒數(shù)。它直接影響地區(qū)人口增長的規(guī)耐速度。
1.明清總理河道的官名。明設總河侍郎。清初稱河道總督,雍正時改稱總河。
1.亦作"總核"。
2.謂綜合起來加以考核。
1.對前方所有軍區(qū)而言,指指揮整個戰(zhàn)爭的領導機關所在的后方。
1.猶統(tǒng)領。
①聚集匯合許多細流匯合成江河,許多江河總匯成大海。②聚集匯合之物或聚集匯合之處知識的總匯|力量的總匯|這里是南北雜貨的總匯。
1.聚集會合。
2.綜合匯總。
3.指會聚集中之所。
4.俱樂部之別稱。
5.總機關。對分會而言。
1.指童年。
1.統(tǒng)領協(xié)調。
2.收集編次。
1.指蔥嶺。古代對今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天山西段的統(tǒng)稱『代屬西域都護統(tǒng)轄。總,通"蔥"。
1.猶聚集,集合。
2.指匯集許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詩文集。
1.謂總攝己職。
2.謂總攬大權。
1.總共計算。
2.猶統(tǒng)計。
1.總角。指幼年。
1.童年結交的朋友。
1.猶言馳驅車馬。
1.管理監(jiān)督。
2.官名。隋唐有宮苑總監(jiān)﹑九成宮總監(jiān)﹑鹽池總監(jiān)等,民國有首都警察總監(jiān)﹑軍械總監(jiān)﹑軍需總監(jiān)等。
古時未成年的人束發(fā)為兩結,形狀如角,故稱。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丟在路旁,油光光露個總角兒|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1.童年相交的好友。
1.通衢大道旁的亭舍。指商湯聽取民意之處。
1.總地歸結。
2.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jīng)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結論。
3.指概括出來的結論。
1.公司﹑銀行等企業(yè)單位的總負責人。
1.亦作"緫聚"。
2.綜合聚集。
1.猶樞紐。
2.宰輔之職的代稱。
1.清代總督的別稱。
1.匯聚;包括。
2.猶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