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死訊;不吉祥的消息。
1.謂黯然合成一片。
1.黑痣。
1.昏暗隱蔽貌。《文選.王延壽》"屹鏗瞑以勿罔﹐屑黡翳以懿濞。"呂延濟注"黡翳﹐暗蔽貌。"一說,為寂寞之狀。見張載注。
1.黑痣。
1.形容山巖欹斜有如傾側的甗。
1.鳳閣。中書省的別稱。
1.昏暗貌。
1.天色昏黑。
1.昏暗貌。
1.陰暗;昏暗。
1.黑暗貌。
2.指黯黮灘。
1.唇不掩齒。
1.《文選.宋玉》"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李善注"《說文》曰齞,張口見齒也;歷,猶疏。"后因用"齞歷"形容面容丑陋。
1.黑暗無光。
1.昏暗寂靜。
1.暗昧淺薄。
1.奄然;突然。黭,通"奄"。
1.昏黑貌。
1.陰黑。
1.云黑貌。
2.指昏暗。
3.不顯著。
1.梵文kambala的音譯。意為羊毛。
1.下巴向上翹起。
1.山崖;峰巒。
1.險峻的山。
1.險峻貌。
1.日行之貌。日行有常,借指常道。
1.比喻器量小或欲望有限。語本《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偃鼠﹐即鼴鼠。
1.哺乳動物。體矮胖,長10馀厘米,毛黑褐色,嘴尖。前肢發達,腳掌向外翻,有利爪,適于掘土;后肢細小。眼小,隱藏在毛中。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晩出來捕食昆蟲,也吃農作物的根。古人常與鼢鼠混同。
2.傳說中的一種大獸。
1.露齒貌。
1.壓制;壓迫。
1.厭惡﹑鄙視。
1.黎明。
1.以巫術祈禱鬼神。
1.見"厭的"。
1.厭惡,膩煩。
1.厭惡憤恨。
1.信服;心服。
2.使心服。
1.滿足。
1.討厭舊的,喜歡新的。
1.古喪禮小功以下所服之冠。
1.壓伏。
1.噎人的話。
1.厭惡。
1.厭煩。
1.滿足窮盡。
1.憎惡妒忌。
1.古代祭祀常用活人為"尸",代死者受祭,不用"尸"的祭稱厭祭。
1.厭惡鄙視。
1.古喪禮,母亡,子服三年喪;父在母亡,則減一年,稱厭降。
因厭煩而提不起精神繼續做下去她早就厭倦那種窒息的乏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