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失;離散;消除。
1.會合貫通。
1.古代一種攻城器具。
1.透徹地領會﹑理解。
很清楚地知道~內情。
1.明白清楚。
1.通曉熟悉。
1.孔縫。
1.腹瀉。
1.仙人。傳說其好居深山洞壑,故稱。
1.即洞仙歌。詳"洞仙歌"。
1.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又名《洞仙詞》﹑《洞中仙》﹑《羽仙歌》等。敦煌寫本《云謠集雜曲子》收此調二首,字句格律與宋詞異。宋詞有令詞﹑慢詞兩體。令詞有八十三字或九十三字等,慢詞有一百十八字或一百二十六字等,均雙調,仄韻。參閱《詞譜》卷二十。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正宮,字數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簫,因不封底而得名。
1.道觀名。
1.道觀名。在今浙江省馀杭縣南大滌天柱兩山之間『元封(前110-前105年)時為祈福之處。唐建天柱觀,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為今名。元末毀,明初重建。因林壑深秀,名勝古跡甚多,道教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稱"大滌洞天"。宋代宰相大臣乞退或免官,常以提舉臨安府洞霄宮系銜。元鄧牧撰有《洞霄圖志》六卷,記當地宮觀﹑洞府﹑古跡﹑人物﹑碑記等頗詳。
透徹地知道;精通~音律 ㄧ~其中利弊。
1.亦作"洞泄"。
2.洞瀉,腹瀉。
1.腹瀉。
1.潛心。
1.形容使人震驚。
1.深幽。
2.指道教所說的洞天。
地洞或山洞(多指能藏人或東西的)。
1.指古代設在名山勝地的書院。
1.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侮辱性稱謂。
1.道教語。猶人間。
1.古代對南方瑤族人的蔑稱。
1.指礦藏冶煉。
1.恐懼。洞,通"恫"。
1.透徹充分。
1.形容目光犀利,觀察事物深刻透徹。
1.見"洞隱燭微"。
1.形容目光犀利而深遠。
1.謂貫通瑟底部的孔。
1.指道教經書。道教經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故稱。
1.明察。
2.明照。
1.清楚地知道。
1.命中,切中。
1.即洞仙歌。詳"洞仙歌"。
1.明亮的燭火。
2.明察。
形容看透對方的陰謀詭計。
1.見"洞燭"。
1.古代南方少數民族部落首領。
2.唐宋時對設在名山勝地的書院中主持教授者稱山長或院長。地以洞名者或稱洞主。
1.明察。
①〈方〉冬天培植花草、蔬菜等的暖房花兒~ㄧ~貨。②洞穴。
〈方〉指冬天在暖房培植的花草或蔬菜。
1.大醉。
1.通達無阻。
1.通達。
1.中醫謂飲酒過多引起的一種風疾。
1.通同,混同。
1.謂立樁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