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審問犯人,處理訟案的官吏。
1.見"東鄰"。
1.東邊的鄰居。
2.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后因以"東鄰"指美女。
3.亦作"東厸"。特指殷紂王。
1.見"東家西舍"。
1.東邊的樹林或竹林。
2.指廬山東林寺。
3.指明末東林黨。
4.指東林書院。
晚明以江南士大夫為主形成的政治集團。1594年無錫人顧憲成革職還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得到一些士人響應,被稱為東林黨”。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專權,捕殺、迫害東林黨,至1627年思宗即位才停止迫害。東林黨與閹宦余黨的斗爭延續至明亡。
1.晉慧遠法師與劉遺民﹑雷次宗﹑宗炳等十八人發起結白蓮社于廬山東林寺,因稱"東林十八賢"。
1.故址在今江蘇省無錫市。原為宋楊時講學之所,元廢為僧舍。明萬歷間,顧憲成等倡議重修,并與高攀龍等講學于此,評議朝政◇被目為東林黨。參閱清許獻等《東林書院志》。
1.寺名。在今江西廬山。晉太元中,慧遠法師在江州刺史桓伊資助下建成。唐會昌三年寺廢,大中三年復修。宋改名太平興國寺。解放以來,經過修葺,已成為廬山古跡之一。參閱《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東林寺碑序》。
見〖一鱗半爪〗。
1.舊時迷信稱拘鬼魂的陰差。
1.《莊子.駢拇》"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后因以"東陵"代稱跖。
2.漢邵平的別稱。
3.指東陵瓜。
4.復姓。相傳為秦東陵侯邵平之后。一說,春秋齊景公時有人隱居東陵,后以之為氏。見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引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
1.指長安城東門外大道。唐杜甫《懷灞上游》詩"悵望東陵道,平砿灞上游。"仇兆鰲注引顧宸曰"東陵道,即長安城東門,乃秦東陵侯種瓜處。"一說,因長安東門外有漢文帝霸陵而得名。
1.指漢邵平所種之瓜,味甜美。
2.泛指味美之瓜。
1.指漢邵平。以種"東陵瓜"而著名。
1.形容零落分散。
1.謂零碎,分散,不集中。
1.東邊的屋檐。
1.流向東方。
2.東去的流水。亦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復返。
1.東逝的流水。
2.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復返。
1.見"東播西流"。
1.無目標的到處閑游。
1.摧敗披靡貌。
1.鄰家酒店。
1.原指春秋魯國◇以指魯地(相當今山東省)。
2.指孔子。孔子為春秋魯人,故稱。
1.指儒家的經書。
1.古代指太陽運行于東方七宿的區域。
2.泛指東方。
1.東邊山腳。
1.相傳春秋吳伍子胥造驢磨二城,自東﹑西兩方夾攻楚國的麥城,克之。驢磨二城舊址在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
1.春秋時齊國東門名。
2.復姓『有東閭氏。參閱《漢書.霍光傳》"有女與帝相配"唐顏師古注。
1.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省日照縣西。相傳為周初姜尚的故里。
即拜占庭帝國”(889頁)。
1.指洛陽『唐時以洛陽為東都,故稱。
1.東方朔﹑司馬相如﹑嚴助﹑徐樂的并稱。四人均以文才見重于漢武帝,因而得任較高的官職◇因以指受到重用的文人才士。
1.指東謝蠻。
2.唐鼓吹鐃歌名。
1.東城門。
2.復姓。春秋魯公子遂字襄仲,居東門,號東門襄仲,后因以為姓氏『有東門云。
1.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事見《史記·李斯列傳》◇以"東門黃犬"作為官遭禍,抽身悔遲之典。
1.《戰國策.秦策三》"梁人有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也,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嘗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即與無子時同也,臣奚憂焉?'"事亦見《列子.力命》◇因以"東門吳"為喪失親人而胸懷曠達者的典型。
1.樂府瑟調曲名。《宋書.樂志》歸入《大曲》。古辭寫一貧士迫于生計,憤而離家,其妻婉言勸阻,但他仍決然而去。南朝宋鮑照及唐柳宗元均有擬作,但與古辭意異。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東門行》。
1.春秋時,吳越爭霸。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多次勸諫,置大敵當前于不顧,大舉北伐齊國,并聽信讒言,賜子胥死。子胥死前說"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之亡也。"事見《國語·吳語》及《史記·伍子胥列傳》◇因以"東門眼"謂愛國志士憂慮外患,死而不已。
1.謂東門吳喪子而能處之曠達。
1.《左傳.隱公四年》"宋公﹑陳侯﹑蔡人﹑衛人,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又《隱公五年》"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后因以"東門之役"指舊仇。
1.見"東門黃犬"。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
1.山東省蒙山的別稱。因在魯東,故名。
2.陜西省終南山山峰名。
3.道家指東海仙境中的山。
1.晉皇甫謐《高士傳.老萊子》"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飲水食菽,墾山播種。"后因以"東蒙客"泛指處士﹑隱士。
1.面向東。
2.東邊,東側。
3.古代事師之禮,師坐東面向西,弟子面向東事之。
1.《初學記》卷十引《神異經》"東方東明山有宮,青石為墻,面一門,門有銀榜,以青石碧鏤,題云'天地長男之宮'"◇因以"東明"代指東宮。
1.宋代哲學家張載于其學堂東牖所書的銘言。宋朱熹《近思錄》卷二"橫渠學堂雙牖,右書'訂頑',左書'砭愚'。伊川曰'是起爭端',改'訂頑'曰'西銘','砭愚'曰'東銘'。"后因以泛指道學先生的箴言。
1.東海。
2.猶東洋。指日本。
1.《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后因以"東溟臣"比喻陷入困境亟待解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