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陽。
2.引申為朝南。
3.天色微明;黎明。
1.和和氣氣﹑唯唯諾諾的樣子。
1.皇帝批答公文﹑處理政事的赤色長桌。
1.暗紅色。
1.指赭白馬。
1.毛色赤白相間的駿馬。
1.相傳為神農氏用以檢驗百草性味的赤色鞭子。
2.古代用為驅邪之物。
1.紅褐色。
1.即赭衣。
1.面紅流汗。
2.指駿馬的汗水。
3.借指駿馬。
1.栗殼色。
1.紅褐色。
1.土黃色。古代皇帝袍服以此色染之。
2.指赭黃袍。
3.指黃中帶赤的顏色。
1.天子所穿的袍服。因顏色赭黃,故稱。
2.用以指代天子。
1.即赭黃袍。
1.戰士,衛士。
1.謂使山野草木空盡而成赤地。
1.古代犯人所穿的赭色衣服。亦借指罪犯。
1.清代統治階級對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軍的誣蔑性稱呼。
1.草名。有汁赤如赭,可染色。
1.以赤色涂臉。亦指以赤色涂紅的臉。
2.指赤紅色的臉膛。
3.謂因憤怒而臉漲得通紅。
1.指駿馬所流的赭色唾沫。語本《史記.樂書》"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1.服赭衣,受墨刑。指刑罰。
1.即赭黃袍。
1.山嶺名。在今安徽繁昌西。晉桓溫曾于其麓筑赭圻城。
1.謂伐盡山上的樹木。
2.指伐盡樹木后光禿的山嶺。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稱。在浙江蕭山東北。古與龕山隔錢塘江對峙,東接鱉子門,為江海門戶,后江流北移,此山遂與龕山同處江南。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稱。在安徽省蕪湖市北郊。上有宋英宗治平二年建造的塔和相傳為宋黃庭堅讀書處的滴翠軒等名勝古跡,今已辟為公園。
1.古代木匠畫線用的細繩,因色赤,故稱。
1.礦石,由氧化鐵或含氧化鐵﹑氧化錳等礦物的粘土構成,一般呈紅褐色,也有土黃色或紅色的。可作顏料。
1.隋唐時中亞細亞的昭武九姓之一石國的異稱。
1.囚徒,犯人。因身穿赭衣,故稱。
1.《漢書.張敞傳》"長安市偷盜尤多,百賈苦之。上以問敞,敞以為可禁。敞既視事,求問長安父老,偷盜酋長數人,居皆溫厚,出從童騎,閭里以為長者。敞皆召見責問,因貰其罪,把其宿負,令致諸偷以自贖。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愿一切受署。'敞皆以為吏,遣歸休。置酒,小偷悉來賀,且飲醉,偷長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閭閱出者,污赭輒收縛之,一旦捕得數百人。窮治所犯,或一人百余發,盡行法罰。由是枹鼓稀鳴,市無偷盜,天子嘉之。"后以"赭污"指捕捉盜賊的權術。
1.因酒醉而臉紅。
2.指年輕人。因臉色紅潤,故稱。
1.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稱。
2.指囚犯,罪人。
1.赤色的圓形斑痕。
1.見"赭時"。
1.猶折疊。
1.方言。架子;樣子。
1.猶褶縐。
1.騎服。
2.舊時女子的膝襪。也稱膝褲。
1.紋痕。
1.夾衣。
1.皺疊貌。
1.衣服上的皺紋。
先經褶皺,形成褶皺山,后又經斷裂抬升而形成的山體。山體高峻,斷層崖比較明顯。如阿爾泰山、天山。
褶皺作用所形成的山體。通常作線狀延伸。褶皺山脈往往平行排列,構成山系。如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
1.古代的一種便服◇常指傳統戲裝中的一種便服。也作穿蟒袍的襯衣。男角褶子大領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兩種。花色褶子以彩線繡成鳥獸花草等圖案;素色褶子以黑色﹑藍色者為多。女角褶子長僅及膝。青衣﹑宮女穿的小領小襟,老旦穿的則大領大襟。
1.亦作"這末"。
2.指程度﹑數量或方式。
1.猶這樣。表示性狀﹑程度等。
1.猶言這樣一個。
1.這個樣子;這一種。
1.見"這壁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