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若不是。
1.《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按,王孫,指王公貴人的子弟。唐杜甫有《哀王孫》詩,述安史之亂中,玄宗西逃,宗室王孫﹑妃子﹑公主或被殺戮,或流離乞食為生事。
1.哀辭。
1.眾星相聚貌。一說星名。
2.指失偶之烏。
3.唐諸部郎官的別稱。參見"哀烏郎"。
1.唐諸部郎官的別稱。
1.猶哀憐。
悲涼的弦樂聲哀弦繞白雪,未與俗人操。
1.悲涼的樂聲。
1.楚地舊俗,多于禁咒﹑哀吊的歌辭句末加"些"字,后因稱哀吊的歌辭為哀些。
1.悲傷的心情。
1.指遭父母之喪。
1.見"哀恤"。
1.佛教語。謂聲音哀切雅正。
1.悲傷哽咽。
2.形容聲音悲涼而滯澀。
文辭凄切而艷麗 例自屈宋以降,為文者本于哀艷,務于恢誕,亡于此興,失古義矣。╠╠柳冕《與徐給事論文書》
1.悲傷之音。
1.猶惻隱。
《楚辭·九章》篇名。戰國楚人屈原作。郢為楚國首都。此篇一般認為系作于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之后,篇中對國都淪陷、人民流離表達了強烈的哀憤,譴責了楚國統治者的荒淫誤國,并抒發了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
1.指居喪中的悲傷。
2.指居喪之禮儀。
1.哀猿。指凄清的猿啼聲。亦指悲啼之猿。
1.憐憫寬容。
1.猶哀樂。悲傷與歡樂。
1.指如玉聲凄清的音響。
2.比喻詩文的清妙。
1.悲嘆。
1.憂郁。
悲傷怨恨哀怨之情|滿懷哀怨|琴聲哀怨。
1.指悲傷的樂聲。鑰,古管樂器。
1.文體中哀辭的一種。用以哀悼死者而贊其功德。
1.喪禮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稱"哀杖"。
1.帝王崩后,嗣君布告國中的詔書。
1.悲涼的箏聲。
1.憐恤而拯救。
1.亦作"哀囀"。
2.謂聲音哀凄婉轉。
1.見"哀轉"。
1.猶悲壯。
1.古稱居父母之喪者為哀子◇則專指居母喪者。
1.象聲詞。
1.方言。祖母。
1.見"唉聲嘆氣"。
1.灰塵和云霧。藹,通"靄"。
1.亦作"埃"。
2.猶塵土。
1.塵土。
2.喻塵世。
3.地面上。多見于戲曲。
法國的文化建筑。在巴黎塞納河南岸的馬爾斯廣場上。是巴黎的象征。為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和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由法國工程師埃菲爾負責設計建造,故名。1889年建成。塔高300米,高架鐵結構。全塔分三段。外觀呈a字形。除頂端塔樓外,設三個b05bM平臺,分別為離地57米、115米和276米高,供游客俯瞰巴黎景色。離地300米處的平臺是氣象站。1959年增設廣播天線后塔高為320米。
1.塵埃彌漫的大氣。喻污濁的塵世。
1.灰塵污垢。
1.謂渾濁不清。
東北非國家,兼跨亞洲。臨地中和紅海。蘇伊士運河穿越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60283萬(1994年)。首都開羅。氣候干熱,沙漠廣布。尼羅河縱貫全境,谷地和三角洲以灌溉農業發達著稱。世界長絨棉主要生產國之一。非洲工業較發達的國家。世界文明古國。有金字塔等著名古跡。旅游業興旺。
一般指公元前332年前的埃及美術。其特點是建筑體量巨大,宏偉壯觀,具有強烈的崇高感;雕刻樸素寫實,整體性強,有觀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傾向;繪畫線條流暢優美,色彩豐富。現遺存一些金字塔、雕刻和墓室壁畫。埃及藝術是人類最早的文化遺產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1.猶灰塵。
1.喻消亡,泯滅。
1.煙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