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切合與不切合。
2.謂迎合或背棄。
3.謂擁護與反對。
4.謂反復不定,有二心。
5.謂歸順或背叛。 6.正面和背面;面對和背向。
1.見"原封不動"。
1.未經過修改增刪的稿子。亦指據以印刷出版的稿子。
1.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的一方。
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刑事訴訟中的原告人稱為自訴人,相對于公訴人而言。公訴人是代表國家提起刑事訴訟的檢察人員,他們既處于原告人的地位,又負有法律監督任務。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稱為原告。
1.最初的供詞。
1.緣故,原因。
2.猶事故。亦指不便明言之事。
1.原任的官職。
1.緣何;為什么。
1.免死;免除死罪。
1.本籍;祖居的地方。
清代畫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極,法名原濟,一作元濟,號石濤、大滌子、苦瓜和尚等,全州(今屬廣西)人。明代宗室。擅畫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構圖多變,筆墨奇肆,意境蒼莽,富有獨創性。與弘仁、髡殘、朱耷并稱清初四僧”。亦工書善詩。有《淮揚潔秋圖》等存世。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1.原來的價格。
1.文件的原本。
1.原宥而減輕其罪。
1.原來;原先。
2.仍舊。
1.原來的案卷。
1.初刻本。
1.當初;未經改變的。
2.時間副詞。表示發現從前不知道的情況。
1.未經加工帶有皮殼的糧食。也叫"自然糧"。與"加工糧"相對。
1.原諒。
1.對過失予以寬恕﹑諒解。
1.原野上大火延燒。
2.指大火。
1.沒有經過加工制造的材料。例如冶煉金屬的礦砂,用以紡織的棉花,制造面粉的小麥,都是原料,是經過人類勞動取得的勞動對象。
2.指未經加工整理的素材。
3.比喻能產生新事物的條件。
1.平原與丘陵。
2.陵名。東漢光武帝劉秀之陵。
1.《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孔穎達疏"脊令者,當居于水,今乃在于高原之上,失其常處,以喻人當居平安之世,今在于急難之中,亦失常處也……以喻兄弟既在急難而相救。"脊令,即鹡鸰,水鳥名◇以"原鸰"喻兄弟友愛,急難相助。
源流宋詞的原流|原流并重|識其原流。
1.原野,田地。
1.來時走過的路。
1.駿馬。原,騵。
1.媒人。
1.從礦井開采出來,沒有經過篩﹑洗﹑選等加工程序的煤。
1.圓夢,解釋夢兆。
供棉紡廠作紡紗原料的皮棉。
1.赦免。
1.在正廟以外另立的宗廟。
1.原先的名字。
1.原來參與謀劃的人,主使者。
1.明太祖克元,建立明王朝,洪武中,因避諱,"元"字多改為"原"。"元年"改稱"原年"。
1.緬懷,追思。
①第一個妻子他的原配|她是原配所生。②第一次結婚的原配夫妻。
1.享有原來官職的品級而告老退休。
1.原本;起初。
2.緣起;起源。
1.活力,生命力。
1.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原有文書。
1.赦免釋放。
1.雉的別名。
2.指棲息于原野之禽類,如雞﹑雉﹑燕﹑雀﹑鵪鶉﹑鴿等。別于水離﹑林禽而言。參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
1.推究本情。
2.本情,情由。
1.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罪。
1.事情的原委和底細。
1.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