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宴會。
2.猶會合。饗,通"向"。
1.比喻從事政治活動﹑桅人民利益的壞人。
1.整理。政,用同"整"。
1.正爾;正當。政,通"正"。
1.法制。
2.法度﹑法規。
3.政治和法律的合稱。
1.政府的行政費用。
即國家行政機關。按管轄范圍分,單一制國家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復合制國家有聯邦政府和邦(州)政府。通常指中央政府和聯邦政府。
一國中央政府的最高領導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常見的如共和國的總理、部長會議主席,君主國的首相等。實行總統制的國家,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同時也是政府首腦。政府首腦的職權大小因政體不同而有很大差別。
1.即使;縱使。
1.施政的綱要。
2.政治綱領。它說明一個政黨的政治任務和要求。
1.政治工作的略稱。
1.對執政首腦身體的尊稱。猶尊體。
2.借指政務。
1.掌軍政的官吏。
1.猶政令。
1.政治和教化。
1.指政務。
1.亦作"政跡"。
2.舊時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跡。
3.猶政績。
1.見"政績"。
1.政治家的簡稱。
1.政治見解。
1.政治與教化。
2.指軍中號令。
3.政權與教權。參見"政教合一"。
1.政權與教權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隸制國家的君主同時亦是該國國教教主,歐洲中世紀的教皇國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權,這些國家實行的即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我國西藏,從十七世紀中葉到解放前也曾存在受中央政權冊封的喇嘛教格魯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權。
1.指從事政治活動的一些社會成員的總體。
1.政治的常法。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杜預注"經,常也。"
1.政治局勢。
1.指從事政治投機﹑玩弄權術以謀取私利的人。
①政治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②政治清明,上了軌道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1.歷法。
2.政治歷史的簡稱。
1.政策和法令。
1.為政的途徑。
2.指仕路﹑仕宦。
1.猶治亂。
1.政治策略。
1.針對當時政治問題發表的評論。
1.政事松弛。
1.指賦稅的征收解送。
1.進軍征伐。
1.謂行令飲酒。
1.災禍的征兆。
1.戰馬。
1.征召舉薦。
1.猶證據。
1.征募召集。
1.征士的尊稱。
1.考求征信。
1.征收賦稅。
遠行他鄉的客旅征客動鄉愁。
1.猶征收。課,征稅。
1.謂取驗于蘭。語出《左傳.宣公三年》"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倏。余,而祖也,以是為爾子……'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征蘭乎?'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杜預注"懼將不見信,故欲計所賜蘭為懷子月數。"遂用為典故,以稱人有貴子。
1.召見審問。
1.謂召用佐吏。
1.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