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污口橫蔑"。
2.用污穢的言語肆意誣蔑。
1.方志。
2.印章的一種。
3.猶圖讖。
4.標志。
1.以圖畫為主并附以文字說明的著作(多用做書名)。
1.利用圖形來分析或演算。
2.對于圖畫﹑插圖內容的解說。
1.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1.畫面上的景物﹑景況。
1.畫卷。
1.企圖抵賴。
2.誣賴;訛詐。
1.謂以圖釋其義理。
1.圖謀私利。
1.地圖﹑天文圖﹑統計圖等上面所用符號的說明。
1.圖讖符命之書。
1.同"圖箓"。
用數學方法研究圖”的一門新興數學分支。所謂圖”,是指由一些點及連接其中某些點的線段構成的圖形,用來表示具有某種二元關系的集合,因此它是處理離散數學模型的一種有力工具。圖論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紀關于七橋問題的研究。20世紀中期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迅速發展。與運籌學、信息論、控制論等有密切聯系,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學等諸多領域有廣泛應用。
在吉林省東北部、圖們江西岸,長圖、牡圖兩鐵路在境內相交。1965年設市。人口14萬(1995年)。為中朝邊境的重要城市,隔圖們江與朝鮮北部南陽相對。
1.謀劃。
2.圖財謀利。
3.謀求。
1.陰謀作不法之事,多指進行不利于統治者的活動。
1.相看墓地風水。
1.《莊子.逍遙游》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以"圖南"比喻人的志向遠大。
1.比喻志向遠大。
1.裝地圖用的袋子。
1.清時由八旗佐領所出﹑蓋有圖章的保證文書,猶漢族官員之印結。
2.圖畫﹑照片﹑拓片等的統稱。
1.譜牒。
2.泛指按類編制的圖集。如植物圖譜。
3.樂譜,曲譜。
語出《戰國┎摺ぱ嗖呷》戰國時猛士荊軻為燕國太子丹行刺秦王,將匕首卷于地圖內,假作獻圖至秦王前,圖徐徐展開到最后,露出一把匕首◇用來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露出了真相或本意。
1.見"圖窮匕見"。
1.圖謀保全自身。
1.猶謀任。
1.謂以圖作標記。
1.圖書和史籍。
1.測繪地圖所依據的各種符號注記的格式。內容包括地圖上所用符號的式樣﹑尺寸和顏色,注記字體和排列,以及地圖整飾形式和說明等。
1.國家藏書的地方。
2.宋借指秘書監。
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供讀者閱覽參考的機構。中國自漢代以來,歷代均有以閣、館、樓、堂、齋、室等為名的藏書機構,清末始用圖書館”之名。
1.兼附圖畫以助解說的著作。如宋周敦頤有《太極圖說》,明王征有《諸器圖說》等。
利用特制的線條算圖求得答案的一種簡便算法。在計算中,常將運算方程或實驗結果繪制成由若干有標尺的線條所組成的圖,稱為算圖”或諾模圖”。計算時根據已知條件,從有關線段上一點開始,連結相關線段上的點,連線與表示所求量線段的交點即為答案。
1.圖謀王業。
1.見"圖維"。
1.謀劃;考慮。
2.謀劃維持;設法維護。
1.圖讖和緯書。
1.圖讖之文。
以復制形式傳送和接收文字、圖表、照片、圖像的一種通信方式。利用光電掃描方式,將原件黑白深淺不同的圖像變換為電信號發送。接收機收到后,在同步掃描基礎上,用電光、電熱等方法即時復制出與原件相同的副本。傳真機同時具有發送和接收的功能。
1.畫像;描繪。
2.畫成的人物形象;肖像。
也作圖象”。①畫成、攝制、印制或映現的形象電視機的圖像很清晰。②物體的形象眼睛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光的刺激、識別圖像。
改善圖像質量或改變圖像表現形式的過程。如采取增強、復原和勾邊來提高質量,利用特征分析、描述和分割來理解圖像,為壓縮數據而進行編碼等。
1.圖物寫貌,繪畫。
1.畫像,圖繪形象。
2.圖樣。在紙上或其他平面上表示出來的物體形狀。參見"圖樣"。
3.幾何圖形的簡稱。
簡稱圖”。一種復雜的數據結構。數據元素間的關系是任意的。其他數據結構(如樹、線性表等)都有明確的條件限制,而圖形結構中任意兩個數據元素間均可相關聯。常用來研究生產流程、施工計劃、各種網絡建設等問題。
1.為制造或建筑作依據而繪制的圖形。
2.指繪制圖樣。
3.地圖。
1.謂對文章的涂抹勾畫。
1.計議;商討。
2.圖謀,算計。
3.籌劃。
1.謂以圖像表達。
1.亦作"圓贊"。
2.文體的一種,寫在畫面或圖頁上的贊美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