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枉曲苛刻。
1.相思之情。語本唐李商隱《無題》詩"心有靈犀一點通。"
1.舊稱系懸心臟于胸腔中的筋脈。
1.猶多心。
2.細心。
1.亦作"心細于發(fā)"。
2.極言小心謹慎,考慮周密。
1.見"心細如發(fā)"。
1.心里,心中。
2.中醫(yī)學指膈下胃脘的部位。
1.喜愛。
1.即心。以受感動能起共鳴,故稱。
1.懷恨。
1.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1.佛教語。指能感知之心。
2.方言。心思,興趣。
佛教指虔誠的心意,因為有虔誠的心意就像給佛燒香一樣假如當天便能夠起飛,我倒是心香禱祝的。
1.思想;感情。
2.心情。
1.見"心鄉(xiāng)往之"。
1.心事。
1.心迷;心醉。
1.喻指要害之處。
1.猶偏心,偏袒。
1.佛教語。指連綿不斷的思想念頭。
2.猶心愿。
3.彼此間的情意。
4.一心一意,專心。
1.猶一心一意;念念不忘。
彼此心意一致,感情相通他們從小就是知己,始終心心相印。
1.猶興致。
1.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1.謂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
2.佛教語。變動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為作用,故稱。
3.猶品行。
1.精神與形體。
1.性情;性格。
2.中國古典哲學范疇,指"心"和"性"。戰(zhàn)國時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其后佛教各宗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宋儒亦喜談心性,但各家解說亦不一。程頤﹑朱熹等以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故"心""性"有別。陸九淵則主張"心即理也",認為"心""性"無別。其說雖不同,而均屬唯心主義。清初王夫之和后來的戴震等人對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義的闡說◇人亦以"心性之學"稱宋明理學。
1.即理學。
①氣量;胸懷心胸狹隘|心胸開闊。②志向;抱負何時更杯酒,再得論心胸|這伙英雄好漢,都是有心胸、有肝膽、有熱血的。
1.形容極有抱負,氣概不凡。
1.心中喜樂。語出《詩.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我心則休。"馬瑞辰通釋"休,亦喜也。"
1.謂內心空明而無成見或謙虛而不自滿。
2.膽怯。
3.神經(jīng)衰弱。亦謂心跳不正常。
1.默許。語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2.贊許,贊美。
心事;心情心緒不寧|心緒如麻。
1.猶心亂如麻。
1.猶言思想修養(yǎng)。
2.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宋明理學的一個流派,即所謂良知之學。為學主"明本心"﹑"致良知"。認為心為宇宙的本原。
3.即心理學。
1.心頭的血。借指赤誠之心。
2.指心思﹑精力。
1.喻心中初生的念頭。
1.心情和面色。
①識見與眼力心眼高妙。②心底;內心深處老人家打心眼里喜歡這粗壯的后生。③心地;心腸要緊的是心眼好,脾氣正直。④氣量;度量她心眼窄,受不了委屈|小心眼。
1.謂躍躍欲試或非常激動的情緒。
1.謂精神不正常。
1.佛教語。謂能治療眾生心病的出世法。
2.泛指能滿足心愿,解除思想苦悶的事物或方法。
1.佛教語。指心性上精要的法義。
1.同"心曠神怡"。
1.猶義氣。
1.心安。
1.內心憂傷。
1.謂不費心機,反而越來越好。
①對人的真情、情誼東西不多,略表家鄉(xiāng)父老的心意。②通過語言、動作等表達出來的意思不用多說啦,你的心意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心滿意足ciend###心里感到十分滿足,形容稱心如意老人看到兒孫們如此的孝順,心滿意足地笑了。
1.猶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