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彎曲的小路。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廣東海豐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在海豐從事農民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一、五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1927年領導海陸豐農民起義,在海陸豐建立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曾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農委書記。1929年8月在上海被捕遇害。遺著編為《彭湃文集》。
1.盛多貌。
1.象聲詞。
1.蟹的一種﹐體小少肉。
彭彭祖,古代傳說中的長壽之人。殤夭折。指壽命短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1.道家說人身有三尸蟲﹐坴有大害﹐上尸彭倨好寶物﹐中尸彭質好五味﹐下尸彭矯好色欲﹐合稱為"彭尸"。
1.大彭和豕韋的并稱。二人國衰猶得為伯。語出《國語.鄭語》"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韋昭注"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粀﹐為彭姓﹐封于大彭﹐謂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韋﹐彭姓之別封于豕韋者也。殷衰﹐二國相繼為商伯。"
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師政委、師長,江西軍區政委。抗日戰爭爆發后,歷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長,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第四師師長,淮北軍區司令員。1944年9月,在指揮戰斗時犧牲。
1.元代名匠彭均寶燒窯于霍州,制品仿北宋定窯﹐胎薄質細﹐凈白尚素﹐當時稱為"彭窯"。又稱"新定窯"。參閱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論.古窯器論.彭窯》。
1.見"彭越"。
1.亦寫作"彭月"。
2.即彭蜞。
1.澤名。即今鄱陽湖。在江西省北部。又名彭湖﹑彭蠡。
2.縣名『代始設。在今江西省北部。晉陶潛曾為彭澤令,因以"彭澤"借指陶潛。
1.《晉書.隱逸傳.陶潛》載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遂解印去縣◇因以"彭澤米"指微薄的官俸。
1.即彭祖。粀姓,又封于彭,故稱。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西曲沃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參與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941年到延安。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政委。建國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市市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政法小組組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錯誤批判,1979年中共中央決定予以平反◇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是中共第七、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長期主持政法工作,對促進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主要著作編為《彭真文選》。
中國傳說人物。姓礱鏗,顓頊玄孫。殷王任為大夫,他托病不問政事。自夏代至殷末,活七百六十七歲(一說八百余歲),舊時視為長壽的象征。
1.見"棚朳"。
1.捆綁吊打。泛指各種刑罰。
1.亦作"棚扒"。亦作"棚琶"。
2.捆綁。
1.清代軍隊中一棚之長。
1.宋真宗咸平﹑景德間,天下升平。洛中風氣,富家每以車載酒食聲樂,游于通衢,稱做"棚車鼓笛"。參閱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三。
1.指箭靶。棚,通"堋"。
1.舊時為喪家承辦搭棚,扛抬靈柩﹑冥器等事宜者。
1.敵樓。
2.用竹﹑木等搭建的篷架﹑陋屋。
1.方言。住在簡陋的房屋里的人家。
1.猶客籍。
1.用竹木等搭的有篷的架子。
1.棚戶井廬。
1.菊的一種。
1.樂棚勾欄。宋元說書﹑演戲﹑耍雜技等的游藝場所。
1.棚閣珠簾。
1.指儲置建筑材料或供工人聚居的棚屋。
1.敵樓與大盾。
1.指清代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
1.見"棚朳"。
1.形容言詞態度堅決強硬。
1.飼養牲畜的簡易建筑,有棚和欄。
1.指牧民居處之地。
1.有棚子的貨攤。
1.朋黨首領。
2.貢院負責官吏。
3.宋時稱呼專事斗雞﹑逐兔﹑賭博等并以此為業的人。
4.指清代棚民組織為首的人。
1.棚帳之間的巷道。
1.棚架。
1.即帳篷。
1.用竹木一類東西搭成的篷架或小屋。
2.地下采礦時在巷道或工作面中所采用的一種支架。一般由一根棚梁和兩三根棚腿所組成。
1.拷打。引申指折磨。
1.拷打。
1.亦作"搒棰"。
2.拷打。
1.見"搒捶"。
1.拷打判罪。
1.笞擊﹐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