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弓的往體和來體。
1.金制的蓮花。
2.花名∩花之一種。
3.花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1.見"金蓮華炬"。
1.金飾蓮花形燈炬。《新唐書.令狐绹傳》﹕"﹝绹﹞夜對禁中﹐燭盡﹐帝以乘輿﹑金蓮華炬送還﹐院吏望見﹐以為天子來。"后用以形容天子對臣子的特殊禮遇。亦作"金蓮花炬"。
1.見"金蓮華炬"。
1.金飾蓮花形燈燭。
1.金甲組練。武士的甲衣。
2.金屬練子。
1.比喻擔負重任的人。
1.用錢幣筑成的界垣。
2.借指豪侈的騎射場。
3.借指名貴的馬匹。
4.金色的圍墻。
1.海南古國名。
1.金色的魚鱗。
2.常借指魚。
3.比喻閃爍于水面的細碎日光。
1.麟形的香爐。
1.謂五行之金德。
1.元代帝王安葬時行于靈柩前的馬匹。
1.金屬制成的鈴。
2.菊花品種名。
1.昆蟲名。形狀略像蟋蟀﹐但小得多﹐黃褐色﹐帶金光﹐善于跳躍。雄的前翅長﹐能互相摩擦發出好聽的聲音。
1.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別稱。戰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后在今南京市清涼山(石城山)設金陵邑。
2.中晩唐人常以指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
3.北魏拓跋珪陵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故盛樂城西北。
4.指四川銅陵山。
1.酒名。
1.即鍾山。在今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外。
2.即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
1.今之南京﹐戰國時楚威王埋金以鎮王氣﹐故曰金陵◇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皆建都于此。所謂"金陵王氣"即指帝王所在地金陵的祥瑞之氣。
1.水流的美稱。
2.《莊子.逍遙游》﹕"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謂大旱使金石溶化﹐后以"金流"形容酷熱。
1.秋風。
1.金色龍形的裝飾物。
2.指秋季。
3.銅制的龍。道教用以投于名山洞府作祭祀。
1.帝王所用的幾案。上面雕刻或繪畫龍形﹐飾以金。
1.南朝梁元帝蕭繹在藩時的別號。
1.在黃金器物上雕刻。
1.亦作"金爐"。
2.金屬鑄的香爐。
3.為香爐之美稱。
1.見"金路"。
1.晉潘岳《金鹿哀辭》﹕"嗟我金鹿﹐天資特挺……嗚呼上天﹐胡忍我門﹐良嬪短世﹐令子夭昏。"金鹿為潘岳之幼子﹐夭折﹐后因代指夭折的愛兒。
1.謂尚金德的王朝所享的福祚。五行家認為各個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一德。
1.亦作"金輅"。
2.五路之一。古代帝王家乘用的飾金之車。
3.借指帝王。
1.道教謂天帝的詔書。
2.道場的名稱。
3.神話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冊。
1.神話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冊。
1.指金縷衣。
2.指金絲。
3.金屬制成的穗狀物。
4.曲調《金縷曲》﹑《金縷衣》的省稱。
5.指柳條。
1.詞牌名。又名《賀新郎》﹑《乳燕飛》。亦作曲牌名。
1.以金絲編織的衣服。
2.曲調名。
漢代帝王、貴族死后的葬服。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墓中,出土了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各由二千多塊精致的玉片用金絲編成。反映了漢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1.金代的法典。金熙宗皇統五年(公元1145年)頒行《皇統制》﹐后經數次修訂﹐迄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頒行《泰和律令敕條格式》﹐是金代最大的一部法典。全文已失傳。
2.指黃金分割。謂各部分互成適當比例的規律。
1.金屬制的鸞鳥﹔藝術品中的金色鸞鳥。
2.即金鑾殿。
1.即金鑾殿。
1.帝王車馬的裝飾物。金屬鑄成鸞鳥形﹐口中含鈴﹐因指代帝王車駕。
2.見"金鑾殿"。
3.翰林學士的美稱。
4.白居易女兒的名字◇借指幼女。
1.即金鑾殿。指皇宮正殿。
唐代宮內有金鑾殿,后來舊小說戲曲中泛稱皇帝上朝理政的殿。
1.指翰林學士。
1.山坡名。
1.唐李陽冰《序》﹕"﹝帝﹞謂曰﹕'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后以"金鑾視草"形容詞臣受帝王寵幸。
1.佛教語。"輪"(梵語cakra)﹐是印度古代戰爭用的一種武器。印度古傳說中征服四方的轉輪王出生時﹐空中自然出現此輪寶﹐預示他將來的無敵力量。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感得金輪寶者﹐為金輪王﹐乃四輪之首﹐領東南西北四大洲。
2.輪形之金剛。
3.佛塔上的相輪。
4.代指金飾之車輿。
5.喻太陽。 6.指武則天。據《舊唐書.則天皇后紀》﹐武則天于長壽二年"秋九月﹐上加金輪圣神皇帝號﹐大赦天下。"所以后人稱武則天為金輪或金輪皇帝。 7.牡丹的一種。
1.指唐武則天當政時期。武則天尊號屢用金輪字﹐如長壽二年加金輪圣神皇帝號﹐證圣元年又為天冊金輪圣神皇帝。
1.金輪圣神皇帝的略稱。指唐武則天。
1.鑼之一種。
2.比喻太陽。
1.用鸚鵡螺或紅螺殼做成的酒杯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