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帷冒"。
2.周圍垂網的帽子。唐時婦女通用,至宋代,男子遠行亦用之。
1.措詞和神態。
1.詩文的門庭。
1.文壇盟友。
2.猶文壇。
1.詩詞的名聲。
1.詞令﹐聘問應對之詞。
2.詞翰策命。
1.對詞曲愛好入迷的人。
1.詞林名目﹐指誥策﹑書翰之事。
2.詞語條目﹐即辭典中每一個注釋的對象。
1.詞的流派。
1.愛詞成癖的人。
1.詞的品格。
1.言語或文詞的氣勢。
1.猶詞調。
1.詞訟清簡。謂獄訟稀少﹐政事清閑。
1.謂理由虧屈﹐無話可說。
1.詞和曲的并稱。
2.指戲曲。
3.謂說唱。
1.擅長文辭的人。指騷﹑賦作者。
2.擅長文辭的人。指詩人。
3.擅長文辭的人。指填詞的人。
1.言語和神態。
1.詞人為填詞而定期集聚的社團。
1.謂以詞曲寫成的史書。
2.妓女的雅稱。
1.研習詞章的文士。
2.從事說唱藝術的人。
1.猶詞士。
1.填詞才能出眾的人。
1.猶原告。
1.詞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類。
1.猶言辭。
2.文體名。
1.訴訟。
2.指訴狀。
1.訴訟。
1.語言學用語。語言中最小的意義單位。有的詞只包含一個詞素﹐如"人"﹑"蜈蚣"等﹐有的詞包含兩個或更多的詞素﹐如"人民"包含"人"和"民"兩個詞素。"圖書館"包含"圖"﹑"書"﹑和"館"三個詞素。
1.猶文壇。
1.詞的題目。
1.文詞的體式。
1.猶辭章。
2.辭書學用語。指收列的詞語及其釋文。
1.文翰薈萃之處。
2.指翰林院。
1.盛詩詞的竹筒。為便于傳遞而用。借指詩詞。
1.朝廷命詞臣撰擬詔敕時的摘由或提要。
2.語言學用語。即前綴﹐加在詞根前面的構詞成分。如"阿姨"的"阿"﹐"老王"的"老"。
3.辭書學用語。即詞目。參見"詞目"。
1.猶文壇。
1.言詞談吐。
1.指詞科。
1.附加在詞的后面﹐表示詞形變化的詞素。如"站著"的"著"﹐"孩子們"的"們"『語語法著作中常用"詞尾"一名兼指后綴和詞尾。
1.唐代說唱藝術的一種。敦煌文獻中存有《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一卷。全篇唱詞以平聲押韻﹐一韻到底﹐均為七字句﹐沒有散文說白。參閱吳世昌《敦煌卷考釋》﹑馮沅君《補校》。
1.稱譽擅長填詞的人。
1.謂背謬違戾。詞﹐通"辭"。
1.言詞象數。
1.有真情實感的詞。
2.指詞的真情實感。
1.詞法上指作為劃分詞類的根據的詞的特點。
1.猶詞杰。
1.亦稱"語序"。
2.詞在詞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在漢語里﹐詞序是一種主要語法手段。詞序的變動能使詞組或句子具有不同的意義﹐如"不完全懂"和"完全不懂"﹐"小羊上山吃草"和"山上小羊吃草"。
1.宋代科舉名目之一。此科只試文辭﹐不貴記聞﹐與博學宏詞科稍異。
1.承繼祖先教訓。詞﹐通"嗣"。
1.言詞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