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親自到某種集會或活動的場所。
1.漢魏時對胡僧的蔑稱→,古代泛稱西方和北方各少數民族。
1.行乞。
2.化緣。
1.謂求任地方長官。
1.到有糧之地就食求生。
2.逃亡求食的饑民。
3.傳說中的巨人。
1.求取火種。
2.《漢書.蒯通傳》"里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爭斗相殺,請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婦。故里母非談說之士也,束缊乞火非還婦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適可。臣請乞火于曹相國。"后因用"乞火"為向人說情﹑推薦的典故。
1.吃喝。
1.借貸。
2.請托。
1.乞丐。
1.比喻所得超過所求。
1.請求降低。
2.請求降下。
1.請教;求教。
1.求借。
1.真的,真個。
1.見"乞鞫"。
1.亦作"乞鞠"。
2.請求復審。
世界年降水量最多地區之一。印度東北部一村鎮。拔1313米。因坐落在長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面迎強烈西南季風,降雨特多,平均年降水量為11430毫米。絕對最高年降水量26461毫米(1961年)和月降水量9300毫米(1961年7月),均居世界首位。
1.方言。勞累。
2.復姓。唐有乞力徐。見《新唐書.郭知運傳》。
1.求人憐憫﹑幫助。
1.見"乞兩"。
1.求人接濟糧食。
1.亦作"乞良"。
2.猶悲痛,凄涼。
1.同"乞留曲律"。
1.求助于鄰人。語出《論語.公冶長》"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1.求助于神靈或某種權威。
1.象聲詞。
1.形容睡態難看。
1.形容悲痛;凄涼。
1.見"乞留曲律"。
1.亦作"乞留曲呂"。彎彎曲曲的樣子。
2.抑郁不樂的樣子。
3.象聲詞。
1.同"乞留乞良"。
1.請求參加盟約。
2.向敵國求和。
1.索取糧米。
2.求米;討米。
3.見"乞米帖"。
1.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向李太保借米的信。又稱《與李太保帖》。
2.戲稱向人借貸的書牘。
1.討取。
1.請求寬宥生命。
2.請求命令。
1.求募。
1.泥濘貌。
1.形容情急氣喘的樣子。
1.討飯婆。亦用作對婦人的蔑稱。
1.請求續假。
1.顫抖的樣子。
1.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1.我國傳統節日,又名女兒節。
1.乞巧的彩樓。
1.乞討。
2.請求。
1.乞丐似的寒酸相。
1.請求;祈求。
2.希望;期望。
1.求得。
2.請求釆取。
3.勒索。
1.討飯的人;乞丐。
2.求人。
1.唐馮贄《云仙雜記》卷十"有商人過清湖,見清湖君,君問所須,商曰'但乞如愿。'君許之,果得一婢,如愿即其名也。商有所求,悉能致之◇因正旦,如愿晩起,商人撻之,走入糞壤中不見。今人正旦,以細繩系綿人投糞掃中,云乞如愿。"后用為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