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圓滑,無棱角貌。
1.晉阮籍與其侄阮咸同負盛名,共居道南,合稱"南阮"。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后因借指侄輩。
1.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
2.指祁連山。
3.指南屏山。
4.指荊南山,亦名君山﹑銅官山。三國吳孫皓封為南岳,在今江蘇宜興縣南,即所謂南山白額虎﹑長橋蛟﹑并周處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6.《詩經》詩篇名。《詩.齊風.南山》。 7.《詩經》詩篇名。《詩.小雅.南山有臺》之簡稱。
1.即商山四皓。
1.即律宗。我國佛教五大宗派之一。唐釋道宣所創(chuàng),弘揚《四分律》,撰《四分律行事鈔》等。謂律戒是佛教之根本,解脫之要道。因道宣住終南山,創(chuàng)設戒壇,故稱"南山律宗"。
1.指春秋時齊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
1.典出《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孔穎達疏"天定其基業(yè)長久,且又堅固,如南山之壽。"后用為人祝壽之詞。
1.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開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內大雄寶殿巍峨莊嚴。東殿凈業(yè)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筍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彌陀佛。寺內還有一只大銅鐘,系元朝延佑年間鑄造。又有來自印度的《貝葉經》和頒自清廷的《全藏經》等珍貴文物。
2.在廣西貴縣南山公園內。建于北宋。宋太宗賜御書,宋仁宗題"景佑禪寺"額匾。元文宗即位削壁,雜樹間生,傳南山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覽貴縣全城風光。
3.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山西省東北部五臺山臺懷鎮(zhèn)南三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創(chuàng)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并,改稱今名。
1.典出《新唐書.李元纮傳》"元纮早修謹,仕為雍州司戶參軍。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百司順望風指,嘗與民競碾硙,元纮還之民。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后以"南山鐵案"稱已經判定﹑不可改變的案件。
1.即南山律宗。
南極大陸附近的火山群島。在南極半島北面。陸地總面積約4700平方千米。島上多山,大部被冰雪覆蓋。無常住居民,是南極探險的基地。
1.尚書省的別稱。唐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大內之南,而尚書省更在中書﹑門下二省之南,故稱南省。
2.特指隸屬尚書省的禮部。
3.指南方。
1.亦稱"南宮舍人"。
2.指禮部郎中。
1.清初安徽宣城施閏章與山東萊陽宋琬,并有詩名,故稱。
1.用南方烹飪方法做成的飯菜。
1.春秋時齊國的史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后因以為直書史實的良史典型。
2.復姓。見《通志略.氏族四》。
1.南方之士。
1.古國名。
1.市區(qū)的南部。
2.指明時金陵秦淮河邊低等官妓所居的地方。
1.北京一帶稱某些手工業(yè)品﹑食品等的南方式樣或做法。
1.見"南狩"。
①頭朝南南首而臥。②南面的一端東墻南首。
1.亦作"南守"。
2.猶南巡。
1.在北京故宮干清宮西南隅,本清康熙帝早年讀書處◇選調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員到里面當值,除應制撰寫文字外,并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詔令,一度成為發(fā)布政令的地方。雍正間軍機處成立后,即專司文詞書畫之事。
1.南北;方向。
1.南北朝時南朝御史臺在尚書省之南,稱南臺,因稱南臺之長御史中丞為"南司"。
2.唐時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大內(皇宮)南面,故稱"南衙",亦稱"南司"。
1.清涼的南風。
山東境內的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四個相聯的淡水湖泊的總稱。面積1225平方千米。形狀狹長,大部分水深不足1米。因洼地積水后不斷演變而成。1960年在昭陽湖和微山湖間建二級壩樞紐工程,將全湖分為上下兩級。
朝代名。見宋②”(613頁)。
1.唐代御史的別稱。
1.十六國夏主赫連勃勃取長安后,稱長安曰南臺。
2.御史臺。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3.臺名。即戲馬臺。在江蘇省銅山縣南。晉義熙中,劉裕嘗大會群僚賦詩于此。南朝宋元嘉時,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嘗登此。《水經注》謂即項羽掠馬臺,其下有玉鉤斜道。
4.臺名。瀛臺的舊稱。在北京。
5.山名。即釣臺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閩江中,故亦曰南臺山。 6.山名。在廣州香山縣(今中山縣)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臺,故名。參閱《明一統志》。
1.五代十國之一。公元937年李昪代吳稱帝,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國號唐,史稱南唐。曾滅閩﹑楚,極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淮河以南和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東部地區(qū)。975年為北宋所滅。共歷三主,三十九年。
1.指五代南唐中主李瓃和后主李煜。均以詞著稱,有《南唐二主詞》行世。
詞集。五代南唐中主李fdec!⒑籩骼鐸獻鰲R瘓懟J綻鐸洗嗜十四首,李fdec4仕氖住N后人所輯,其中頗參雜偽作。今人唐圭璋有《南唐二主詞匯箋》。
1.南方出產的糖食。
1.南方的天空。
2.指南方。有時特指嶺南地區(qū)。
1.南部印度。印度古稱天竺國,分東﹑南﹑西﹑北﹑中五部。
2.灌木名。
3.曲名。參閱唐崔令欽《教坊記.曲名表》。
1.南條荊山的簡稱。
2.泛指南方的山脈。
1.清末李寶嘉的別號。著有《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庚子國變彈詞》等作品。對清廷官吏的昏庸腐敗﹑貪污納賄等有所暴露。
1.照看。
1.撮香焚燒以敬神佛。
1.隨意取用某一韻做詩,與"限韻"相對。
2.指韻律。
1.掂折,折斷。
1.猶彈指。形容時間短暫。
1.舊時習俗。小兒周歲時,羅列很多物件,讓其拈取,以為可以試測其將來的性情志趣。俗稱抓周。
1.年老。五十歲叫艾。見《禮記.曲禮上》。
1.一年左右的時間。
1.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師參加元旦朝賀謂之年班。
1.同"年祀"。
2.年代。
1.年齡和行輩。唐白居易詩題《予與山南王仆射﹑淮南李仆射事歷五朝,逾三紀,海內年輩,今唯三人,榮路雖殊,交情不替,聊題長句,寄舉之公垂二相公》。
1.歲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