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話傳說中龍王的大臣。
1.謂地方官施行仁政﹐德及禽鳥。乳﹐繁殖。典出《后漢書.魯恭傳》﹕"建初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廉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親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將雛'。親瞿然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跡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耳。'還府﹐具以狀白安。"
1.見"雉尾扇"。
1.指尚書省。
1.指雉隨晉孝子蕭芝上朝﹑下朝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蕭廣濟《孝子傳》﹕"蕭芝至孝﹐除尚書郎﹐有雉數十頭﹐飲啄宿止。當上直﹐送至歧路﹔下直入門﹐飛鳴車側。"后以"雉隨"為孝子之典。
1.指結交拜盟之祭壇。拜盟以雉﹐取忠信之義。語本《儀禮.士相見禮》﹕"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鄭玄注﹕"士摯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也。雉必用死者﹐為其不可生服也。"
1.見"雉頭裘"。
1.以雉頭狐腋做成的裘衣。形容穿著講究﹐生活奢侈。
1.以雉頭羽毛織成之裘。借指奇裝異服。
1.野雞和兔子。亦指獵取野雞和兔子。
1.見"雉尾扇"。
2.雉尾部之長羽。
1.比喻不能完全隱藏。
1.初生的莼菜。
1.古時火攻用的一種兵器。
1.古代帝王儀仗用具之一。
1.指漢高祖后呂雉。雉字娥姁。
1.謂地方官施行仁政﹐澤及禽鳥。
1.歌嘆之聲『揚雄《法言.五百篇》﹕"不聽正諫而不用雉噫者。"李軌注﹕"雉噫﹐歌嘆之聲。"一說古歌名。
1.指帝都的城郭。
1.雉的羽毛。色澤鮮艷﹐古人服飾儀仗常用以為飾。
2.指代儀仗。
1.亦作"雉"。
2.古代士朝見天子或士與士相見時執雉為贄。見《書.舜典》﹑《禮記.曲禮下》﹑《儀禮.士相見禮》及其注疏◇遂指拜訪﹑相見時所持贈之禮品。
1.雜陳貌。
1.幼雉。
1.見"雉贄"。
1.貯積。
1.高貌。
1.方言。山邊地勢較高的田地。
1.隱蔽貌。
1.謂囤積并待價賣出。
1.瘋狗。
2.指暴亂之人。
1.筋脈痙攣。
1.亦作"?驂"。
2.小馬的別名。一說古駿馬名。即騕褭。
1.亦作"裊亸"。
2.搖曳下垂貌。
1.亦作"裊裊"。
2.纖長柔美貌。
1.亦作"裊繞"。
2.猶繚繞。
1.亦作"裊絲"。
2.香灰的別稱。
1.見"憄惶"。
1.亦作"憄偟"。
2.忙亂,慌張。
1.亦作"躓礙"。
2.使人絆跌的障礙。
1.見"躓硋"。
1.顛沛困頓。
1.絆倒。比喻遭受挫折。
1.絆倒。
2.引申為障礙。
1.語本古逸《堯戒》詩"戰戰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比喻稍不經意,便遭蹉跌。
1.失足跌倒。
2.指倒斃。
3.謂處境困難。
4.挫辱。
1.躓礙。
1.絆倒。比喻遭受挫折而失敗。
1.跌倒。
1.顛仆牽絆。比喻境況很不順利。
1.不得意的士人。
1.躑躅,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