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槖"。
2.神話傳說中的鳥名。
1.見"蜾匾"。
1.亦作"蜾扁"。
2.篆書的一體。形略扁﹐故稱。
1.寄生蜂的一種。亦名蒲盧。腰細﹐體青黑色﹐長約半寸﹐以泥土筑巢于樹枝或壁上﹐捕捉螟蛉等害蟲﹐為其幼蟲的食物﹐古人誤以為收養幼蟲。
1.包裹;行李。
2.包,包裝。
3.包圍。
1.盤纏。指日常開銷。
2.即裹腿。
1.包裹挾持,猶攜帶。
1.見"裹創"。
1.亦作"裹瘡"。
2.包扎傷口。
1.脅從。
1.攜帶。
2.繃帶。
1.宋元時男子長衣外包裹腰肚的繡袍肚。
2.有花紋裝飾的闊腰巾。又名圍肚看帶。
3.兜肚。
1.謂包裹著飯食送人解餓。語出《莊子.大宗師》"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后遂用作稱頌友情的典故。
2.謂攜帶飯糧以備服役或遠行。
1.盤纏。
1.即包袱。包衣物用的包單。
1.吃飽肚子。語本《莊子.逍遙游》"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2.宋元時男子長衣外包裹腰肚的繡袍肚。
1.語出《后漢書.馬援傳》。謂戰死沙場。
1.裹脅糾合。
1.見"裹糇糧"。
1.謂攜帶熟食干糧,以備出征或遠行。語出《詩.大雅.公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朱熹集傳"糇,食。糧,糗也。"
1.東漢徐穡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及瓊卒歸葬,穡乃預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負糧徒步徑至瓊墓前,以水沾絮使有酒氣,陳雞為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事見《后漢書.徐穡傳》◇遂用作吊祭友人的典故。
1.包圍挾持。
1.謂有罪之臣在武士簇擁下穿靴執笏朝見君主。
1.猶拐角。
1.舊時女子纏足用的布條。
2.指男子裹腿或穿布襪前包腳的布條。
1.即裹腳布。
1.在木材或其他非金屬材料上包裹金箔。
1.裹傷口的帶,猶繃帶。
1.見"裹糇糧"。
1.攜帶干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語出《左傳.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1.植物名。木槿的別稱。
1.含混遮掩。
2.攙雜。
1.包扎傷口。
1.謂包裹其完體而燒烤。
1.包裹尸體。
2.謂戰死沙場。語出《后漢書.馬援傳》。
1.見"裹尸馬革"。
1.以巾束發。亦指束發之巾。
1.裹頭束發。
2.包扎。
1.裹扎頭巾;包頭。
2.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3.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
4.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沖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進行堵口工程。
1.指唐時宮中雜役。
1.見"裹頭內人"。
1.即裹腿。骽,"腿"的古字。
1.猶言浴血奮戰。
1.腰帶。
1.買藥。
1.包裹;包圍。
1.經過腌制并用荷葉包裹而成的便于貯藏的魚食品。
2.晉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稱。
1.晉王羲之《王右軍集》卷二"裹鲊味佳,今致君,所須可示,弗難。"世稱《裹鲊帖》。
1.食品名。一說即粽子。
2.包裹而蒸熟。
1.包裹其足。
2.形容有所顧慮而止步。
3.相傳公輸班為楚設置云梯,欲攻宋,墨翟聞之,"自魯趍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郢說楚王。事見《戰國策.宋衛策》﹑《淮南子.修務訓》◇遂用作典故,形容行路的急切與艱苦。
4.指行李盤纏。
5.指舊時女子纏足。
1.即纏腿布。也稱行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