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一天。
1.猶大略。
2.猶綜覽。
3.猶概要。
1.全面而概括的論述。
2.猶緒論。多用于書籍文章。如羅惇曧《文學源流》第一段的標題即為"總論"。
1.總的名稱。
1.南朝宋時的官署名,總管儒﹑玄﹑文﹑史四學。
1.總的目錄。
1.控制韁繩。
2.喻掌握綱要。
3.猶系馬。謂停駐。
1.即軍巡鋪。宋代都城中官府坊巷近二百步設軍巡鋪一所,以兵卒三五人為一鋪;夜晚,巡警地方盜賊煙火。見宋吳自牧《夢粱錄.防隅巡警》。
由多行譜表組成的多聲部音樂的樂譜。其中各種樂器和人聲的聲部,均按一定次序分組、分行排列。通常從上到下依次為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打擊樂器組、聲樂組、弦樂器組等。
1.即總章。古代天子的明堂。
1.猶統一。
1.明代軍隊編制五十人為總旗,十人為小旗。
2.清代屯軍亦有"百戶"﹑"總旗"等編制名稱。
1.總提。謂提綱挈領。
1.縱然;即使。總,通"縱"。
1.任憑;盡管。
1.統管軍事;統率軍隊。
2.統帥。亦用作某種武職的別稱。如唐人稱節度使為總戎;清時稱總兵為總戎。
1.猶總結;總計。
1.古時兒童束發為兩角。
2.借指童年。
1.也稱商總。清政府在壟斷行業特許商人中指定為首領的殷實商戶。嘉慶年間在廣州十三行中設立總商,總理洋行事務。道光以前在鹽商中也有總商。
1.主宰;主持。
2.猶總管。
1.縱使。總,通"縱"。
1.總歸是;全都是。
2.縱然是;即使是。總,通"縱"。
1.歸總結束。
1.總頭領。
1.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別稱。
1.文章格式的一種。
1.猶統率。
2.猶統帥。
1.舊中國各口岸主管海關稅務的官員稱稅務司;統管全國海關的官員稱總稅務司。咸豐九年(1859年)英國人李泰國任總稅務司,此后九十年間,總稅務司一職始終為帝國主義分子所把持。解放后,中國人民自己掌握了海關,取消總稅務司和稅務司。
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領導人,或一個軍、兵種,一個方面的軍隊的最高軍事主官。
1.表示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或經過一番努力以后某種愿望終于實現。
2.表示大體上還過得去。
3.表示慶幸。
又稱母體”。在數理統計中,考察對象的全體。組成總體的每個考察對象稱為個體。總體所包含的對象是由問題的目的和要求來確定的。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為國家行政權力中心的政體。二元制的一種。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不對議會負責。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政府只對總統負責。總統的權力和議會的權力相互制約。美國從18世紀開始實行,現已有許多國家仿效。有些國家的總統只是國家元首,不是政府首腦,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這就不是總統制,而是內閣制。
1.概括精微的道理。
1.聚合貌。
1.總理各項事務。
2.機關﹑學校等單位中的行政事務。
3.指負責總務工作的人。
1.猶總歸。
1.宋代軍職。總提轄的省稱。
1.見"總攬"。
連接計算機系統中各有關部件的各種公共信號線。是計算機中用來傳送信息代碼的公共通道。按用途分數據總線、地址總線、控制總線等。有一個或多個門組成的發送端和接收端。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發送門被打開,但可同時打開多個接收門。
1.明清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御史臺古稱憲臺,故稱。
1.佛教語。猶共相。對"別相"而言。
1.學校的總部。相對于"分校"而言。
目前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其半徑約占據二百億光年的空間,包括十億個以上星系。未觀測到有邊緣和核心。一般認為仍在不斷均勻膨脹。
也稱總支出”。總供給”的對稱。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例如一年)對商品和勞務需求的總量。包括居民對消費品和勞務需求的支出,企業因投資需求而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支出,政府的公共開支,以及國外對本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凈出口)。
指水體中有機物完全被氧化時的需氧量。常以tod”表示。是評價水體有機需氧污染程度的一個綜合性指標。
1.統領;總括。
2.謂總攬政事。
3.總歸要。
1.明清時對總兵的尊稱。
2.舊時對武職人員的尊稱。
1.統一。
指水體中溶解性和懸浮性有機物含碳的總量。常以toc”表示。是一個快速檢定的綜合指標,但不能反應水體中有機物的種類和組成。通常作為評價水體有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據。
1.見"總御"。
1.亦作"總馭"。
2.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