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天稟"。
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世說三生如不謬,共疑巢(巢父)、許(許由)是前生。
1.極言幸運之深。
1.指世世結為夫婦的愿望。
1.舊指軍中用以傳令的金鼓﹑笳﹑鐸之聲。
1.指盛饌佳肴。
2.指豐厚的祭品。
1.指春秋鄧國之聃甥﹑騅甥﹑養甥。
1.三個圣人。指堯﹑舜﹑禹。
2.三個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3.三個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4.三個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1.道家稱在人體內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過惡。
1.見"三尸"。
1.比喻奸佞之臣。
1.謂過失多。
2.古以遠游喪親﹑臣節不遂﹑厚交離絕為三失。
1.北魏以后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見《通典.職官一》。
2.星名。
3.三國的軍隊。
4.佛教語。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師和教授師。
1.佛教語。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師七僧之制。三師指戒和尚﹑羯磨師和教授師。七僧指七名作證的和尚。也稱為"三師七證"。參閱《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三。
1.數詞。十的三倍。
2.指三十歲。
3.指三十年。
1.《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后以"三十而立"謂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1.指漢明帝圖畫于南宮云臺的東漢開國名臣鄧禹﹑吳漢﹑馮異﹑卓茂等三十二人。
1.佛教小乘有部稱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為三十二天。
2.道教稱東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二天。
1.佛教語。謂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種不同凡俗的顯著特征,與微細特征八十種"好",合稱"相好"。如足下安平﹑手指纖長﹑金色﹑丈光﹑身如師子﹑廣長舌﹑紺青眼﹑頂成肉髻和眉間白毫等相。各經所舉略有出入。詳見《大智度論》卷四。
1.猶王兄。三十為"王"字的拆白語。
1.約計之詞,極言其多。
1.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詩文中常用來指湖泊多。
1.猶言三十六計。
1.謂局面已無可挽回,別無良策,只能一走了事。
1.道家稱神仙居住人間的三十六處名山洞府。
1.在河南省登封縣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峰。
2.指福建省崇安縣的武夷山。
1.極言宮殿之多。
1.指漢時西域諸國。大部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漢書.西域傳序》"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王先謙補注"三十六國者媠羌﹑樓蘭﹑且末﹑小宛﹑精絶﹑戎盧﹑抔彌﹑渠勒﹑于闐﹑皮山﹑烏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車﹑疏勒﹑尉頭﹑姑墨﹑溫宿﹑j茲﹑尉犁﹑危須﹑焉耆﹑姑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
2.指古代相傳的海外三十六國。《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肅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自西南至東南方,有結胸民﹑羽民﹑歡頭國民﹑裸國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鑿齒民﹑三頭民﹑修臂民;自東南至東北方,有大人國﹑君子國﹑黑齒民﹑玄股民﹑毛民﹑勞民;自東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嬰民﹑深目民﹑無腸民﹑柔利民﹑一目民﹑無繼民。"上述國名,出自傳聞,無可考。但后世小說如《西游記》《鏡花緣》等,多沿襲之。
1.見"三十六天"。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瑯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云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清姚鼐《復談孝廉書》"按《秦始皇紀》,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為三十九郡。至秦亡時,或更有分合,不知凡若干郡也。"
1.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鱗介篇》"鯉,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因以"三十六鱗"為鯉魚的別稱。
1.三十六封有關隋兵渡江的告警文書。宋范成大《胭脂井》詩"三十六書都莫恨,煩將歌舞過揚州。"沈欽韓注"《大業拾遺録》煬帝夢見陳后主,語云'三十六封書,使人恨恨。'前人莫解何謂。蓋隋兵渡江警書為張貴妃所沈閣者。"一說三十六非實數,極言其多。
1.唐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而詩文則以儷偶相夸,世稱"三十六體"。
1.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羅天,共三十六重。見《云笈七簽》卷二一。
1.道教稱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小說家即以附會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頭領。《宣和遺事》前集"天書付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使呼保義宋江為帥。廣行忠義﹐殄滅奸邪。"《水滸傳》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臨化地﹐七十二地煞鬧中原。"后亦以喻不畏艱險的英雄人物。
1.佛教稱人身有三十六種不凈之物,如毛﹑發﹑爪﹑齒﹑淚﹑液﹑唾﹑屎﹑溺等。
1.泛指各行各業。一倍則稱"七十二行",十倍則稱"三百六十行"。
1.指五代楊行密部下三十六員大將。
2.泛指南朝稱名一時的豪杰,非實數。
1.形容風調雨順。謂每十日一雨,一年下雨三十六次。
1.道教所稱的三十六天帝。
1.漢代在北邊﹑西邊設養馬場三十六所,號三十六苑。
1.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1.宋代漢語語音三十六個聲母的代表字,初由唐末守溫定為三十個字母,宋代等韻學家又增非﹑敷﹑奉﹑微﹑床﹑娘六母,合稱"三十六字母"。
1.謂盛衰不常。
1.比喻對素所熟習之事一時失手,犯了不該有的錯誤。
1.梵語忉利天的意譯。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認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卷五"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二名持華鬾,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論》卷九"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稱極高處為三十三天。
1.即農歷除夕。
1.謂男子三十歲娶妻。
1.《梁書。元帝紀》"大寶元年正月辛亥朔,左衛將軍王僧辯獲橘三十子共蒂以獻。"后因以"三十子"為橘的別稱。
1.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
2.夏至后半個月。
3.早﹑午﹑晩。
4.印度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
5.佛教謂釋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將經歷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一般認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見南朝陳慧思《立誓愿文》。
1.猶三餐。
2.三度日蝕。
3.指不肖子弟變賣莊園﹑書籍﹑奴婢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