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器物玉質(zhì)的把柄。
2.泛指器物精美的把柄。
3.指麈尾。
4.指手臂。
5.古代文士談論時,常執(zhí)拂塵,因以指文士。
1.亦作"趦趦"。
2.欲進又退﹑小心翼翼的樣子。
1.錙和銖。比喻微小的數(shù)量。
2.比喻微利﹐極少的錢。
1.指對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
1.短柄斧。
1.亦作"齜牙裂嘴"。
2.露出牙,張開嘴。形容兇狠難看的樣子。
3.形容不愉快或疼痛難受的樣子。
1.見"齜牙裂嘴"。
1.亦作"髭■"。
2.胡須和鬢發(fā)。
1.亦稱"胡子蟾"。
2.我國特產(chǎn)動物。兩棲綱,鋤足蟾科。體長可達10厘米。身體背﹑面均呈藍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藍綠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頜邊緣有黑色角質(zhì)刺,雌蟾上頜邊緣有米色小點。頭部扁寬,前肢長于后肢,趾間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叢﹑樹洞﹑石縫等處,捕食昆蟲﹑蛞蝓﹑蝸牛等。主要產(chǎn)于四川峨眉山。
1.須發(fā)。
1.胡須的根部。
1.指金軍。
1.唐太宗的別稱。
1.方言。謂毛發(fā)直豎張散。形容發(fā)怒﹑發(fā)脾氣。
1.謂沉思吟哦推敲字句而捻弄髭須。語本唐盧延讓《苦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
1.亦作"髭?"。
2.胡須。
1.唐太宗的別稱。
1.供奉佛須發(fā)之塔。
1.亦作"髭?"。
2.胡子。唇上曰髭,唇下為須。
1.謂毛發(fā)張散。
1.即鱭魚。俗名鳳尾魚。
1.方言。魚名。即鰦魚,又名黑鰦﹑黑鯔。
依靠自己生產(chǎn)的東西滿足自己自給自足|糧食自給。
1.依靠自己生產(chǎn)﹐滿足自己的需要。
1.土地改革以前﹐自己耕種自己土地的農(nóng)民。多指中農(nóng)。
1.《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傳"公﹐公門也。"馬瑞辰通釋"勤于治事﹐不遑家食﹐則有公膳可食。《詩》言退食自公﹐正著其盡心奉公。"后常以"自公"用作盡心奉公之意。
1.自以為有功績。
1.自行供給。
2.受審人自述案情﹐招認罪狀。
1.自己的書面供詞。
1.男子割去自己的生殖器﹐自毀其身。
1.親自為之。
在四川省南部、沱江流域,成渝鐵路有支線自內(nèi)江通此。1939年設市。人口1028萬(1995年)。以產(chǎn)井鹽著名,有千余年歷史,向有鹽都”之稱。名勝古跡有西秦會館、fc599叛尉。自貢燈會聞名全國。
1.從古以來。
2.泛指從前。
1.鞏固自身的地位﹐確保自己的安全。
1.自念;自視。
1.自己照顧不了自己。多指無暇顧及他人。
1.自己只管自己的事。
1.猶自寬。自我安慰。
2.擴大自己的地盤﹑聲望﹑識見等。
3.自以為識見廣博;自大。
4.自己胸懷寬廣。
1.自行投案;自行歸順。
1.責成自己。
2.自己不同于。
3.自己詭稱。
1.自殺。
2.自己傷害自己。
1.中醫(yī)指白天不因勞動﹑厚衣或發(fā)熱而汗自出的一種癥狀。多因肺氣虛弱﹑衛(wèi)陽不固所致。
為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集體、個人所取得成就、榮譽而感到光榮、驕傲自豪感|他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了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
1.自以為美好。
1.自應;本該。
2.自然契合。
1.檢舉自己的過失。
1.從此以后。
1.意謂重于自責。
2.猶自重。書信套語﹐意謂善自珍重。
1.自呼己名。
2.自稱。
1.自然化育。語本《老子》"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1.自己限制自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