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有富馀錢財。
1.年級或班級的舊稱。
1.學種莊稼;務農。
1.舊時學校里監督﹑管理學生的人員。主管教育的部門中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督察的人員亦稱學監。
1.學習劍術。謂學習武藝。
1.猶學識。
1.指學術界。
2.指教育界。
①古代科舉的一種科目。唐代有學究一經”(專門研究一種儒家經典),宋代簡稱學究”。②泛指儒生◇常指死啃書本不知變通的讀書人學究氣|老學究|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也。
1.即鷽鳩。小鳩。學,通"鷽"。
以學科為研究對象,研究學科的定義、分類、結構、形態、特征、更替、周期、方法、流派、組織、管理的一般規律的學科。
1.給教師的酬金。
1.學佛。空,指佛門。
1.教師的酬金。
1.廣學博覽。
1.《宋史·文苑傳七·熊克》"克幼而翹秀,既長,好學善屬文,郡博士胡憲器之,曰'子學老于年,他日當以文章顯。'"后常用以指青年人的博學。
1.科學上的原理或法則。
個人在學識上達到的程度。不受學歷的限制,表現出一個人實際的知識與能力水平。
個人求學的經歷,包括曾在某種等級與類型的學校肄業或畢業,或獲得某種學位或證書。
1.指求學的費用。
2.指辦學的經費。
1.喻學問的總匯。
2.指學術界。
1.學校的經費。
1.猶學派。
1.學校。
2.學校房舍。
1.國子監所屬學官。宋﹑元﹑明﹑清皆置,掌執行學規﹑協助博士教學。
2.元代路﹑州﹑縣學學官。協助教授﹑學正教育所屬生員。參閱《元史.夛[志一》。
1.學友。
2.猶學生。
3.指有學識的僧侶。
1.猶學派。
2.指某學派的真傳。
1.學校之門。
2.書香門第。
1.即孔子廟。唐以后,各州縣建孔子廟,與學宮同址,故稱。
1.指有知識的人,儒生。
①科學上的專門名稱。如砒霜的學名叫三氧化二砷”。②舊式取名方式。入學時使用的正式名字。
學校的教學年度。一般從秋季開始,至次年夏季為一學年。在中國,一學年分為兩個學期,即第一、第二學期,也稱上、下學期。
1.高等學校學生的一種獨立作業。學生于學年結束時,按照要求,在教師指導下作出的有一定質量的論文或報告。
一門學問中由于學說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1.效顰。謂胡亂模仿,弄巧成拙。
2.指美女蹙眉。
1.學種蔬菜。語出《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朱熹集注"種蔬菜曰圃。"
學校教學年度的分期。見學年”。
1.指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的教育。
1.兒童從三歲到入學前的時期。
1.學生送給老師的酬金;學費。
1.學問淺陋,才能低下。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1.學術領域。
2.根據中﹑小學分布情況所劃分的管理區,目的是便于學生上學和對學校的業務領導。
1.學得;學著。
1.求學的人。
2.學者,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或造詣的人。
1.謂有學識的僧侶。
1.學問高深。
2.學問;學識。
1.學校的房舍。
2.猶學校。
1.廣學博覽。
2.指學識修養。
高等、中等學校中學生的群眾性組織。任務是,在學校共產黨組織的領導和共青團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團結全體同學,使他們在德智體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高等學校一般設校學生會委員會和系(科)學生會委員會兩級。中等學校學生會一般設校學生會委員會和班學生會委員會(班委會)兩級。
烏克蘭著名療養地和港口城市。人口89萬(1985年)。工業以食品加工為主。附近盛產葡萄和亞熱帶水果。背山面海,風景秀麗,是療養和旅游勝地。
也叫克里米亞會議”。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蘇、美、英三國領導人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雅爾塔舉行的首腦會議。主要討論關于最終徹底擊敗德國法西斯、蘇聯對日宣戰、分區占領德國以及戰后世界的安排等問題。簽訂《雅爾塔協定》,還發表《克里米亞聲明》。
1.指脫俗的風度﹐高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