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侍婢。
產(chǎn)生氣流的機械,常見的是在蝸牛狀的外殼里裝著葉輪,用于各種爐灶的送風,建筑物和礦井的通風、排氣等。也叫風機。
裝有鼓風裝置的冶煉爐。多用來煉銅、錫、鎳等。冶煉爐的鼓風裝置也叫鼓風爐。
1.敲奏一種瓦質(zhì)樂器。
2.《藝文類聚》卷三六引晉孫楚《莊周贊》"莊周曠蕩,高才英雋,本道根貞,歸于大順。妻之不哭,亦何所歡,慢吊鼓缶,放此誕言﹐殆矯其情,近失自然。"后即借"鼓缶"以指喪妻。
1.曲著腿,翹起腳。
1.鼓架的四足。借指鼓架。
1.鼓槌。
1.鼓起肚子。謂飽食。
2.拍擊腹部,以應歌節(jié)。
3.捧腹大笑。
1.同"含哺鼓腹"。
1.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
1.同"擊壤鼓腹"。
1.鼓吹和傘蓋。舊時高官的儀仗。
1.擊鼓而歌。
(~的)形容口袋、包裹等填塞得凸起的樣子背包裝得~的。
1.鼓聲震響。
1.下巴頦打顫。
1.振翅。
1.扇動糾合。
1.吹笙。簧,笙管中的銅葉,借指笙。
2.稱頌。
3.比喻巧言善辯。
同‘蠱惑’。
1.舊稱演唱大鼓書的女藝人。
1.亦作"鼓檝"。
2.劃槳;劃船。
1.見"鼓楫"。
1.鼓和笳。兩種樂器,為出行時的儀仗。
1.鼓起腮幫子。指說話。
1.鼓動鱗甲。
2.裂開種皮。
1.安放鼓的架子。
2.畫竹時所忌用畫法之一。謂中間一竿直出,左右兩竿交叉有如鼓架者。
1.唐代樂部(樂隊)之一。專管樂舞﹑百戲的演出。所用樂器有笛﹑拍板﹑答鼓﹑兩杖鼓。演出《代面》﹑《蘇中郎》﹑《缽頭》﹑《踏搖娘》等戲和尋檋﹑跳丸﹑吐火等雜技。參閱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鼓架部》。
1.揮劍;擊劍。
1.不一定正確的規(guī)諫。自謙之詞。
1.單皮鼓的擊鼓棒。細竹制成。兩根為一副,長約二十厘米。一般專用于單皮鼓的演奏。有時也用以擊打堂鼓,兼作鼓師指揮樂隊的指揮棒使用。
古代軍隊中用來發(fā)出號令的戰(zhàn)鼓和號角~齊鳴。
1.擂鼓叫噪。
1.古代行軍時擊鼓鉦以為節(jié),指示進退。
2.儀仗之類,表示官階。
1.擊鼓警眾。
1.指冶鐵。
(~兒)鼓動情緒,使振作起來;鼓起勁來互相~。
1.擊鼓進軍。
1.眼睛突出的樣子。
1.更鼓聲斷。指夜深。
1.謂空口宣傳。
1.上有圍欄的鼓架。
1.鼓起波浪。
在福建省廈門市西,與廈門市區(qū)隔鼓廈海峽。面積184平方千米。島上怪石嵯峨,林木蒼翠。有日光巖、菽莊花園、蓮花庵、海濱浴場、鄭成功紀念館等名勝古跡。景色秀麗,有海上花園”之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1.對戲曲樂隊中鼓師的尊稱。
1.即鼓老。
敲鼓聲和奏樂聲~齊鳴丨~喧天。
1.擊鼓聲和奏樂聲一齊響起來。形容熱鬧景象。
1.即吹鼓手。吹打彈奏樂器的人。
1.形容音樂演奏之聲嘈雜熱鬧。
1.凸起飽滿的樣子。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