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異地,外地。
1.見"鈹針"。
1.箭頭較薄而闊﹐箭桿較長的一種箭。
1.一種風動的金屬切削工具。形似風鎬。
1.見"鈚锘槍"。
1.即鈚箭。
1.象聲詞。
1.本為戲曲毯子功名詞。兩腿分開成"一"字形落地,后為舞蹈﹑體育所吸收。
1.以斷木劈成,用以引火的小木塊或小木條。
1.一種刀背較厚,用來劈竹子﹑木頭等的刀。
1.當初,起初。
1.開頭;起始。
1.刀劈和刺殺的統稱。
1.象聲詞。
1.用來劈竹﹑木等的厚背刀。
2.用軍刀劈殺敵人的技術。分單手劈與雙手劈兩種,騎兵多用之。此外,還有斬劈﹑返劈等名目,步兵等兵種亦用之。
1.迅疾貌。
1.象聲詞。
1.象聲詞。
1.亦作"劈畫"。
2.計劃;籌謀。
1.見"劈劃"。
1.亦作"劈?兒"。
2.猶劈頭,當頭。角,頭頂兩側發束。
1.緊跟在后。
1.砍伐荊棘。
2.喻掃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
1.突然地。
2.當空;劃破長空。
1.立即張口。
1.成八字分開。
1.打雷。
1.古鞭屬兵器名,無刃,有三棱或四棱。
1.象聲詞。
1.象聲詞。
1.象聲詞。
1.象聲詞。
1.疾雷;疾雷聲。
1.劈歷。
1.正對著臉;迎面。
1.亦作"劈裂"。
2.裂開,分裂。
1.見"劈烈"。
1.象聲詞。
1.象聲詞。
①用刀割劃面部。古代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風俗,以此來表示哀痛夷人,在京及歸,聞懌之喪,為之劈面者數百人。②迎面劈面而來。也形容風冷如割十月霜風還劈面。
1.象聲詞。形容拍打或爆裂的聲音。
1.象聲詞。
1.見"劈劈拍拍"。
1.亦作"劈劈啪啪"。
2.象聲詞。爆裂﹑拍打聲。
1.見"劈脫"。
1.謂不講情面。
1.民間曲調名。流行于明代中葉以后。一般為九句五十一字。與《掛枝兒》相似,僅末尾二句重疊一次。萬歷年間刻本《大明春》所載《掛枝兒》即《劈破玉》。
1.亦作"劈噗"。
2.象聲詞。
1.見"劈撲"。
1.猶立即。
1.謂出手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