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逗人發笑的怪樣子。
2.指令人可笑﹑可厭的丑態。
1.前代留下的墻壁。
1.前人遺留下來的憑證。
1.亦作"遺闕"。亦作"遺?"。
2.猶言遺漏缺失。
3.指書籍的散佚﹑脫漏。
4.指散佚的書籍。
5.缺陷;過失。 6.空額;因原任人員死亡或去職而空缺的職位。
1.亦作"遺卻"。
2.遺失;丟卻。
1.指遺棄不用的破舊鞋子。
2.謂留下赤玉舃。秦始皇東游,與瑯琊阜鄉人安期生長談三日三夜,并賜其價值千萬的財寶。安期生不受,留下一封信﹑一雙赤玉舃作為答謝。事見漢劉向《列仙傳.安期先生》。
3.泛指留下鞋子。
1.見"遺缺"。
1.尚未退盡的熱度。
1.劫后幸存者。
2.猶后裔。
3.遺世之人;隱士。
4.改朝換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1.謂因遺漏而未及仁愛。
1.指婦女懷有丈夫生前留下的身孕。
1.謂拋棄榮華富貴;超脫塵世。
2.指身后之榮譽。
3.猶殘花。
1.遺像。
2.指人死后的容貌。
3.事物的本來面貌。
1.猶宿儒。
1.猶遺澤。
1.猶馀燼。
1.亦作"遺■"。
2.猶散失。
3.逃亡散失之眾。
1.猶遺失。
1.撒尿拉屎。喻臭名四播。
詞集。金末元好問(號遺山)作。三卷。收詞三百八十余首。
1.贈扇。舊時端午一種風俗。
1.指遺漏的善事﹑善言等。
2.謂遺漏賢德之人。
3.猶遺惠。
1.前代留下的感傷。
1.猶逸賞。
前朝的年輕臣僚;留戀舊時代的年輕人遺老遺少|在新思想上反像個遺少,做了落伍者。
前朝的年輕臣僚;留戀舊時代的年輕人遺老遺少|在新思想上反像個遺少,做了落伍者。
1.死者的繼承者;后裔。
1.同"逶迤"。
2.斜行;曲折前進。
1.超然物外;避世隱居。
2.猶舍身。
3.遺跡。
4.即遺體。
1.指忘卻一切物我﹑是非差別的精神狀態。
2.謂拋棄精神實質。
1.見"遺笑大方"。
1.忘卻自我的存在。
2.捐軀;獻身。
3.馀生;殘留的生命。
1.猶遺腹子。
1.指行將絕滅的詩歌創作傳統。
1.指古代遺下的勝跡。
1.亦作"遺剩"。
2.猶遺漏;遺忘。
3.遺留剩馀。
1.亦作"遺尸"。
2.遺體;尸體。
1.丟失;丟棄。
2.遺漏。
3.失誤;過失。
4.指散失的文章﹑典籍。
5.遺忘;忘記。 6.因失禁而排泄。
1.指死者留下的詩歌。
2.指前代佚詩。
1.亦作"遺迤"。
2.猶饋送。
3.指饋送施舍之錢物。
1.《舊唐書.薛元超傳》"中書省有一盤石,初,道衡(元超祖父)為內史侍郎,嘗踞而草制,元超每見此石,未嘗不泫然流涕。"后遂用為典實。
2.前代遺存之石。
1.遺漏時節。
2.失去時機。
1.遺存的意識。佛教認為人死精神不滅,意識尚存。
1.猶失實。
1.指前朝的歷史。
2.謂根據軼聞編成的史書,所記多為正史所不載。
1.猶拉屎。
2.語本漢賈誼《過秦論上》"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后以"遺矢"指戰爭中的細微的耗損。
1.東晉王敦謀反,晉明帝化裝去察看王敦營壘。走后,王敦使五騎追帝。"帝亦馳去,馬有遺糞,輒以水灌之";而追的人"見馬糞冷,以為信遠而止不追"。事見《晉書.明帝紀》◇以"遺矢如冰"指代其事。
1.猶遣使。
1.未被發現的才德之士;隱士。
2.前朝遺留下來的文士。
1.超脫塵世;避世隱居。
2.道教謂羽化;登仙。泛指去世。
1.見"遺世越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