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閑居;休息。
2.宴飲休養(yǎng)。
1.對儒生的鄙稱。
2.有時用以謙稱自己。
1.立義;闡明義理。
1.立議;建議。
①童仆命豎子殺雁而烹之。②小子,對人的蔑稱豎子幾敗吾事。
1.《晉書.阮籍傳》"﹝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zhàn)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后指無能者僥幸得以成名。
1.開脫或原諒的言辭。
1.寬恕。
1.寬仁之道。
1.謂躬行仁愛之道。
1.寬宥自己。
2.謂擴充自己的仁愛之心。
1.寬恕。
1.寬恕;原諒。
1.寬恕,原諒。
1.饒恕;寬免。
1.忠實,老實。
1.謂以寬厚之心去考慮事情。
1.仁愛之心。
1.饒恕;原諒。
1.寬仁正直。
1.原諒過錯。多用為請勿計較的套語。
1.諸侯眾國。
1.眾伯。伯,古時管轄一方的長官?!稌普a》"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孔傳"眾伯。"一說為邦伯。
1.眾同僚。
1.庶出。
1.妾所生之長子。
2.官爵名。春秋時秦國設置,掌握軍政大權,相當于卿。商鞅變法,制定二十級爵,從第十級到第十八級,屬于庶長一等『襲秦制,也置庶長。
3.復姓。見《通志.氏族四》。
1.《書.立政》"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周秉鈞易解"庶,眾也。常,祥也。吉,善也。庶常吉士﹐言上列各官皆祥善也。"明置庶吉士,取義于此。清因以"庶常"為庶吉士的代稱。
1.眾多。
2.多,贊許。
1.妾所生(的子女)。
1.庶出之弟。
1.清代妃嬪之一。地位較低。
1.為眾人信服。
1.指朝廷諸掌管府藏之吏。
2.指政府各部門。
1.指嫡子的眾妾或庶子的妻妾。
1.百官。
1.《書.益稷》"敷納以言,明庶以功。"孔傳"使陳布其言,明之皆以功大小為差。"后以"庶功"稱各種事功。
1.庶出的姑母。
1.驅除毒蟲。
1.各種官職。
2.百官。多指一般官員。
1.眾國。指各諸侯國。
1.猶言庶幾乎。近似,差不多。
1.眾草;群花。
1.庶類,萬類。
1.或許,也許。
1.眾姬妾;眾妃嬪。
1.各種事業(yè)。
1.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武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jiān)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永樂后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yōu)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后舉行考試,成績優(yōu)良者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職;其余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明代重翰林,天順后非翰林不入閣,因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設庶常館,掌教習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稱"庶常"。參閱清福格《聽雨叢談》卷六。參見"庶常"。
1.庶幾。或許,大概可以。
2.庶幾。近于,略同。
1.非長子而襲承王侯位。
1.指姜姓眾女?!对姡l(wèi)風.碩人》"庶姜孽孽,庶士有朼。"高亨注"庶,眾也。庶姜,齊國陪嫁和送嫁的一些姜姓女子。"后用以稱同宗眾女。
1.佛教語。猶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