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易》六十四卦與四時﹑月令﹑氣候等相配之法。相傳文王序《易》,以《坎》﹑《離》﹑《震》﹑《兌》為四時卦,其二十四爻分主二十四節氣。以《復》﹑《臨》﹑《泰》﹑《大壯》﹑《夬》﹑《干》﹑《姤》﹑《遁》﹑《否》﹑《觀》﹑《剝》﹑《坤》配十二地支,為十二月消息卦,其七十二爻分主七十二候。其余四十八卦,分布十二月,每月加消息卦共五卦,分配君臣等位,其三十爻,以配一月日數。凡此,統稱之為卦氣。其說出自漢孟喜﹑京房等。參閱清莊存與《卦氣解》。
2.術數家用八卦配《洛書》數,本于陽卦奇﹑陰卦偶之說,以奇偶分陰陽,也叫卦氣。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指歌手﹑詩人。
2.借指格調高雅的樂曲或詩文。
1.格調高雅的詩文作品。
1.指曲高和寡的樂曲。
1.通往郢都的路途。謂重返國門之路。
2.喻指歌壇文場。
1.猶郢都。
1.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征,而和者數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樂曲。
1.美稱高雅的詩文。
1.猶郢都。
1.指善歌者;歌手。
2.《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后用"郢人"喻知己。
3.借指楚國人。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同"郢匠揮斤"。
1.斧削,刪改。
1.見"郢上曲"。
1.比喻高雅的詩作。
1.對他人詩文的美稱。
1.指匠石。楚郢都巧匠。
1.同"郢匠揮斤"。
1.郢都。
1.高雅優美的樂歌。
1.郢人夜書燕相國書,火不明,謂持燭者云"舉燭",因誤將"舉燭"書入◇因以"郢書"指訛誤的書信。
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后因以"郢書燕說"比喻曲解原意,以訛傳訛。
1.《文選.劉琨》"和氏之璧,焉得獨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專玩于隨掌。"劉良注"郢,楚地。隨,隨侯也⊥璧明珠,雖出隨楚,其寶玩亦不專在隨楚。此喻諶不得獨留于琨處也。"后亦借指和氏璧。
1.郢正。
1.見"郢中白雪"。
1.楚國金幣名。
1.猶斧正。以詩文就正于人。
1.郢正,斧正。
1.郢地有匠石者,能用斧頭削除人鼻端的白粉而不傷其鼻。宋元君聽說后,召匠石試之。匠石說"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參閱《莊子.徐無鬼》◇因以"郢質"喻指契合無間的知音。
1.郢都。借指古楚地。
1.典出戰國楚宋玉《答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樂曲或詩文。
1.見"郢唱"。
1.美稱他人的辭章。
1.指《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喻賢﹑不肖。
2.指高雅的詩歌創作。
1.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后以"郢中客"喻歌手。
1.對友人詩作的美稱。
1.見"郢中曲"。
1.比喻高雅的詩作。
1.見"郢中白雪"。
1.比喻高雅的詩作。
1.見"郢質"。
1.同"郢匠揮斤"。
1.猶盈縮。《管子.宙合》"春采生﹐秋采蓏﹐夏處陰﹐冬處陽。此言圣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濡﹑取與之必因于時也。"郭沫若等集校引王念孫曰"浧﹐當為逞;儒﹐當為偄﹐皆字之誤也。逞與盈同﹐偄與緛同。盈緛猶盈縮也。"一說猶燥濕﹐或曰猶疾徐。均見《管子集校》。
1.果木名。柿子的原始栽培種。也叫軟棗。
1.指宋蘇轍。轍晩年居許州,地臨蠐,因自號潁濱遺老◇亦借指隱逸者。
1.漢將灌夫的代稱。夫為人剛直不阿,任俠,好使酒,家財千萬,食客日近百人,曾稱霸潁川。
2.漢黃霸的代稱。霸曾任潁川太守,有政績◇常用作稱頌有政績官吏之典。
3.漢荀淑家子弟的代稱。淑,潁川人,少有高行,有子八人,均為時賢,故稱。
1.東漢時陳寔﹑荀淑兩家享名當時,均為潁川人,兩家父子同游或聚會,稱為"潁川集"◇代詩文中常用作典故,詠賢士相聚或出游。因事涉星象,故亦借以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