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臺。
1.陵廟與社稷。借指國家。
1.指陸軍。
2.駕御軍隊。
1.綠石﹐能顯現鉛﹑錫﹑銅礦等的石頭。
1.古代四時巡察省視皇陵的陵官。
1.藏冰的屋子。陵﹐通"凌"。
1.典守天子陵園的官署。
1.植于陵園的樹木。
2.漢地名。在今河南省尉氏縣東北。
1.傲霜。
1.欺壓﹔欺蔑。
1.唐時守衛及祀祭皇陵的官署。
1.自高自大﹐任意妄為。
1.山陵和湖澤。泛指山野。
1.墓道。
1.即陵署。唐開元十三年改陵署為陵臺。
2.陵墓。
1.陵墓內停靈柩或設靈位的廳屋。
1.陵墓旁的田地。
1.凌犯﹔觸犯。
2.超越﹔突出。
1.衰落敗壞。
1.丘阜。
1.謂以威勢使之折服。
1.古代皇帝陵墓的宿衛。
1.凌辱﹐欺壓。
1.藐視人﹐看不起人。
1.山陵與溪澗。
1.山陵和低濕之地。
1.猶凌云。比喻超然物外。
1.見"六輔渠"。
1.謂上下四方的通道。
2.猶六街。
1.猶六道。
1.見"六道輪回"。
1.亦稱"六錢"。王莽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所鑄六種圓形錢幣的總稱。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壯泉﹑大泉﹐合稱泉貨六品。除小泉﹑大泉外﹐其他流通不廣。參閱《漢書·食貨志下》。
2.泉名。一在安徽省青陽縣五溪山之南﹐俗稱六泉口。一在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其泉有六源﹐故名。
1.即六務﹐詳"六務"。
1.指六畜。
1.我國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禮.夏官.職方氏》"五戎六狄"鄭玄注引《爾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按,今本《爾雅.釋地》作"七戎"。邢昺疏"《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李巡云'一曰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剛。'"后用以為西方民族之通稱。
1.古代教民所習之六事。
1.也稱六喻。佛教以夢﹑幻﹑泡﹑影﹑露﹑電﹐喻世事之空幻無常。《金剛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佛教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為內六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而生六識。
1.王及五等諸侯于朝聘時所持之六種玉制信符。
1.謂青﹑白﹑赤﹑黑﹑玄﹑黃六色。
1.宋王安石熙寧變法﹐其免役法規定﹐當役戶﹑坊郭戶﹑官戶﹑女戶﹑單丁﹑寺觀等六種戶可出錢免役﹐由州縣雇役。六種戶所繳之錢﹐稱"六色錢"。亦稱"六色役錢"。
1.見"六色錢"。
1.六種肉類膳食品。《周禮.天宮.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據此﹐"六膳"乃牛﹑羊﹑豕﹑犬﹑雁﹑魚。又﹐《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鄭玄注﹕"六牲﹐馬﹑牛﹑羊﹑豕﹑犬﹑雞也。"說與《周禮》稍異。
1.掌宮廷供奉之官的總稱。秦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書﹐掌諸供奉。隋之六尚屬殿內省﹐曰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唐改殿內省為殿中省﹐所屬六尚與隋同。宋殿中省無尚乘﹐另設尚醞﹐亦為六尚。
2.隋唐始于宮中設女官六尚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以掌宮掖之政。
3.隋以后中央機構設六部尚書﹐總稱六尚。
1.翅毛。
古人指主宰心、肺、肝、腎、脾、膽六臟之神,泛指心神~不安ㄧ~無主。
1.形容被干擾得不得安寧。
1.謂國君所應謹慎的六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和)女;慎而行也﹐人且隨女。而有知見也﹐人且匿女;而無知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無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無為可以規之。'"后以為立身處世的箴言。
1.即六畜馬﹑牛﹑羊﹑豕﹑犬﹑雞。《周禮.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鄭玄注"六牲﹐謂牛馬羊豕犬雞。"又《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鄭玄注"六牲﹐馬牛羊豕犬雞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此六牲與《牧人》不同。《牧人》之六牲謂馬牛羊豕犬雞﹐此六牲則牛羊豕犬雁魚也。蓋膳夫之飲食膳羞﹐與《食醫》之六食﹑六膳﹑百羞相應。"可備一說。
1.即六笙詩。
1.亦稱"笙詩"。
2.《詩經.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佚詩的合稱。這六篇詩都已亡佚﹐在《儀禮.燕禮》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