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散隱匿。
1.古代測時的儀器。
1.道路。
1.法度規律。
1.內亂。軌,通"宄"。
1.合乎一定規范的言論。
1.法式楷模。
1.謂納入某種范圍。
1.禮儀容制。
1.效法。
2.規范,法式。
1.指法度體制。語出《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1.統計理財的方法。
1.謂使人行為不致越軌。
1.道路。
1.《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后以"軌文"指國家體制法度。
1.指古代戶口編制中的基層組織。以五人為伍,五家為軌。
1.軌范;準則。
2.指規范事物。
1.謂作事物的規范﹑世人的榜樣。
1.見"軌范"。
1.法度。
1.軌范的行為。
1.訓誡。
2.軌范法則。
1.法則,儀制。
1.規則;準則。
車輪行過留下來的痕跡。比喻已往曾有人走過的道路或做過的事情。
墊在鋼軌下面的結構物,通常用木頭或特制的鋼筋混凝土制成,用來固定鋼軌的位置,并將火車的壓力傳到道床和路基上。
1.法則制度。
2.謂以某種法則制約。
1.車輪輾過之痕跡。
2.喻法則,規范。
3.指舊軌故跡。
1.收藏;置放。
1.擱置器物的架子。
2.擱置。
1.置放架上。
2.藏書架。
1.儲藏室。
1.同"庪縣"。
1.收藏﹑管理。
1.收藏;擱置。
1.詭辯。亦指詭辯之辭。
1.失意貌。
1.異常。
1.詭辯之辭。引申為旨意特異之辭。
1.怪異荒誕。
1.幾得,差不多得到。
1.謂得與失皆出于偶然。
2.時而得,時而失。猶言有得有失。
1.幾欲;將要。
1.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楊倞注"荀卿請陳佹異激切之詩﹐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后亦指荀況的佹詩。
1.怪異細碎。
1.奇形怪狀。
1.奇異,與平常的不一樣。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櫝"。
2.置于匣中的文書。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于唐。
2.亦稱上呈朝廷的書信﹑奏章。
1.匭函和旌車。唐武則天置匭函,接受投書,以攬天下人才;漢朝廷以蒲車旌帛迎聘在野賢士。
1.匭院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