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送飯食到田頭。
1.亦作"綿綿緡緡"。
2.連綿不絕貌。
1.遙遠;悠遠。
2.遠視貌。
3.見"綿渺"。
1.見"綿渺"。
1.亦作"綿區"。
2.綿延不斷的地區。指廣闊的疆域。
1.見"綿絨"。
1.柔軟。
2.軟弱。
1.亦作"綿弱"。
2.柔弱。
1.亦作"綿山"。
2.山名。在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山下有地名綿上,故名綿山。相傳春秋時晉介之推隱此山中,故又稱介山。
1.古地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四十里介山之下。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隱于綿上山中而死,晉文公求之不獲,遂以綿上之田作為介之推的祭田。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猶凝視。
1.亦作"綿嘆"。
2.猶長嘆。
1.也稱綿白糖。糖粒細小,色白,柔軟如綿,易于溶化。
1.猶滿天。
1.猶遠望。
1.亦作"綿微"。
2.微弱;細微。
1.亦作"綿絮"。
2.指彈松的絲綿或棉花。
1.用絲綿制的一種保暖物。舊時老人多用以御寒。
脊椎動物,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反芻家畜。體豐滿,被毛綿密,多白色。頭短,公羊多有螺旋狀大角,母羊無角或角細小。四肢強健。尾型不一,有長瘦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壽命約十五年。以溫帶、寒帶分布最多。主要用于產毛和肉。
1.古代兩廣少數民族所用的毒箭。亦稱"眠藥"。
1.亦作"綿野"。
2.遙遠的郊野。
1.亦作"綿衣"。
2.內裝絲綿的衣服。
3.指裝棉絮的衣服。綿,通"棉"。
1.亦作"綿?"。亦作"綿?"。
2.謂普天之下。
1.亦作"綿羽"。
2.《詩.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于丘阿。"以"綿蠻"形容黃鳥,后因以"綿羽"為黃鳥之別稱。
1.亦作"綿遠"。
2.久遠。
3.遙遠;漫長。
1.亦作"綿紙"。
2.一種用樹木的韌皮纖維制成的紙。色白柔韌,纖維細長如綿,故稱。
1.見"綿惙"。
1.絲綿。
1.亦作"綿蕞"。亦作"綿蕝"。亦作"綿蕝"。
2.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叔孫通欲為漢高祖創立朝儀,使征魯諸生三十馀人,叔孫通"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余人為綿蕞野外",習肄月馀始成。按,引繩為"綿",束茅以表位為"蕞"◇因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為"綿蕞"或"綿蕝"。
3.引申指經營創建。
4.借指表率。
1.絮有棉花的上衣。
1.絮了棉花的被子。
1.猶微薄。
2.薄弱的能力。多用作自謙之詞。
1.用棉紗織成的布。
1.結出棉桃后枯干的棉花枝桿。
1.用碎絲﹑廢絲等為原料紡成絲后織成的絲織品,表面不平整,不光滑。
1.七星瓢蟲。成蟲體呈卵圓形,背面半球形拱起。頭部黑色。足黑色,密生細毛。鞘翅紅色或橙黃色,上有七個黑點,故名。捕食棉蚜﹑豆蚜﹑槐蚜﹑桃蚜等,為著名的農業益蟲。
1.絮了棉花的大衣。
1.從軋花以后的棉子表面上用剝絨機剝下的很短的纖維。是提取純棉纖維素的重要原料。可用于織棉毯﹑造紙﹑生產炸藥和粘膠纖維等。也叫棉籽絨。
1.用棉花紡成紗。現代主要指原棉經機械加工成為紗線的工藝過程。可分為粗梳棉紡工程﹑精梳棉紡工程﹑廢紡工程。
1.形容衣服穿得松軟厚實。
俗稱棉花蟲”。昆蟲綱,鱗翅目,麥蛾科。成蟲棕黑色,前翅尖葉形,后翅菜刀形。幼蟲粉紅色,鉆入棉蕾、花和青鈴,造成落蕾、落花和爛鈴。是棉花的重要害蟲。
1.俗稱火龍﹑紅蜘蛛﹑火蜘蛛。節肢動物,體很小,成蟲橢圓形,通常橙紅色,年生十余代。桅棉花﹑豆類﹑玉米等多種農作物。
1.風帽連著衣領的棉大衣。
1.食品名。用優質大米米漿,經處理,加發酵粉﹑白糖蒸制而成,比松糕精細軟滑,有像棉花一樣的彈性,故名。
1.方言。即紅鈴蟲。
1.棉花加工時飛散出來的棉花纖維。
2.棉織品的一種,由粗紗織成,較厚,表面有絨毛,多用來做衣服的襯里。
1.清時帝室莊園之一。
1.謂說話嘮叨,沒完沒了。
1.古代用棉織品制作的戰衣,用以護身。
1.絮有棉花的褲子。
1.棉花的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