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婦女涂唇的化妝品。
1.指婦德。封建社會婦女所遵循的道德準則。
1.釵頭鑲飾的珠寶。
1.釵為發飾﹐珥為耳飾。泛指婦人的首飾。
2.泛指聘物。
1.比喻夫妻或戀人分離。
1.見"釵頭符"。
1.謂釵歧出如股。常用以形容花葉的枝杈。
2.畫竹法中稱竹之直枝。
1.書法篆體的一種。其筆法曲折﹐圓而有力﹐如折釵股。
1.釵和幗皆為婦女用物。代指婦女。
1.傳說中唐明皇與楊貴妃定情之盟約。見唐陳鴻《長恨歌傳》。
1.形容婦女首飾不整﹐鬢發散亂。
1.亦作"釵環"。
2.釵簪與耳環。
1.荊枝代作之釵。貧苦婦女的飾物。
1.以荊代釵﹐以布作裙。比喻貧困。語出《太平御覽》卷七一八引漢劉向《列女傳》﹕"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
1.釵的主干部分。
1.釵端為鳳形的首飾。
1.首端有鸞狀鑲飾物的釵。
1.首端綴有垂飾之釵。
1.釵子和佩玉。泛指婦人飾物。
1.雀釵。有雀形飾物的釵。
1.首飾與衣裙。
1.簪頭鑲飾茸花之釵。
1.簪釵與梳篦。
1.釵的首端。多指釵。
1.詞牌名。本名《擷芳詞》﹐因北宋徽宗政和間宮中有擷芳園﹐故名。南宋陸游因無名氏詞有"可憐孤似釵頭鳳"句﹐改題《釵頭鳳》。又名《折紅英》﹑《惜分飛》﹑《玉瓏璁》等。陸游《釵頭鳳》詞抒寫他對前妻唐氏的眷戀心情。雙調六十字﹐末句各用三疊字﹐仄韻。參閱《詞譜》卷十。
1.端午節避邪的一種頭飾。
1.見"釵環"。
1.釵上之燕狀鑲飾物。傳說佩之吉祥。語本《太平御覽》卷七一八引《洞冥記》﹕"元鼎元年﹐起招靈閣。有神女留一玉釵與帝﹐帝以賜趙婕妤。至昭帝元鳳中﹐宮人猶見此釵﹐共謀欲碎之。明旦視之匣﹐唯見白燕直升天﹐故宮人作玉釵﹐因改名玉燕釵﹐言其吉祥。"
1.釵上之魚形鑲飾物。傳說佩之吉祥。
1.首飾和潤發之脂膏。
1.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1.傳說中的山名。
2.即豺山。在今山西右玉縣境。公元402年魏主拓跋珪筑行宮于此。
1.同輩。
1.同輩友好。
1.共同居處。
1.流輩,同輩。
1.同輩;同伴。
1.朋輩。
2.相比并的人。
1.猶言一般的人。
1.同輩;同類的人。
2.伙伴;伴侶。
1.相匹敵者,對手。
1.投合于世俗。
2.指世俗之人。
1.猶同類。
1.做伙伴;與同列。
1.指同輩的人。
1.同類之人。
1.摟柴草的竹制器具。
1.在含沙量高﹑泥沙河床的河流上筑成的臨時性攔水建筑物。
1.柴門蓽戶。指窮人居所。
1.木杖。
1.用作燃料的樹枝﹑小木和雜草等。亦指莊稼的莖﹑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