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以兔毛為原料針織而成的服裝。一般與羊毛、錦綸等原料混紡,含兔毛量約50%~90%。款式有雞心領套衫、圓領開衫和套衫、三翻領套衫等。質輕,柔軟,蓬松,保暖性好,吸濕性高。穿著舒適。是春秋季的理想服裝。
1.土豪劣紳的簡稱。
2.品行惡劣,專門在地方上做壞事。
1.傾斜地區表層土由于凍融﹑浸水等影響失掉平衡而發生緩慢流動的現象。
1.方言。指農村的青年不法分子。
1.盛飯的瓦器。
1.用土制成的龍。古代用以乞雨。
2.蚯蚓的別稱。
3.鼉的別稱。見陸佃《埤雅.釋魚》引宋李石《續博物志》。
1.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
1.盛土的竹器。
1.見"土蜂"。
1.傳說中的獸名。
1.黃獨的異名。
1.即蘇州碼子〡(或一)﹑゛(或二)﹑゜(或三)﹑ヽ﹑ヾ﹑亠﹑ゝ﹑ゞ﹑﹉﹑十。舊時用以記帳的數碼。
1.形容歲數大,死期將近。
1.見"土脈"。
1.舊指仡佬族。
1.指墳墓。
1.謂土地廣闊而不能充分利用。
1.本指土地上生長的五谷﹑桑麻﹑菜蔬等植物,后亦泛指土產。語出《左傳.昭公七年》"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畧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杜預注"毛,草也。"
1."土階茅屋"的省稱。
1.抗菌素的一種,對多種球菌和桿菌有抗菌作用,對立克次體和阿米巴病原蟲也有抑制作用,用來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斑疹傷寒﹑恙蟲病等。
1.東突厥第一代可汗名土門。也寫作吐門。意為"萬夫長"。
1.土人;當地人。
1.用土做成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的模型。制造方法與鑄工造砂型相似。土模可以提高工效,保證質量,并能節約大量木材。
1.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2.指墳墓和棺材。
3.謙辭,用作自稱。語本《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4.地名。即土木堡。
1.元代音譯詞。羊尾巴。來自波斯語domb,dombāl(尾部)或donbālche(羊尾)。用作罵人的話。
1.地名。在今河北懷來縣東。本名統漠鎮,唐初高開道所置,后沿誤為"土木"。明永樂初置堡。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率軍與瓦剌作戰,被俘于此,堡毀◇嘉靖﹑隆慶間又曾重修。參見"土木之變"。
①用土、石、磚、木、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及金屬材料等建筑材料修建房屋、道路、鐵路、橋梁、隧道、河流、港口、市政衛生工程等的生產活動和工程技術。②房屋、道路、鐵路、橋梁、隧道、市政衛生等各種工程全部或一部分的建成物的統稱。
1.掌營建宮室臨時設立的官員。
1.猶言土木形骸。
像土木的形體。比喻不注意修飾雖土木形骸,卻俊雅瀟灑。也形容反應遲鈍不知利害的人世兄視我為何人?我豈土木形骸。
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的事件。1449年,瓦剌貴族也先率軍攻明。宦官王振挾持英宗率軍五十萬親征。至大同,聞前方敗訊,即驚慌退卻,于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也先追及,明軍大敗,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亂軍之中。
1.見"土木之變"。
1.見"土木之變"。
1.土司所屬員司的稱號。世襲,兼理文武,職守權力因時因地而異。
1.復姓。
1.洞穴。
2.盛滿泥土用以堵水的袋子。
3.明代的一種殺人刑具。用裝滿沙土的袋子壓死或悶死囚人。
1.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陰氣◇來,立春時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征春耕開始。
2.堆在堤壩上以備搶修用的土堆。遠看形似牛,故稱。
1.土制的牛,木造的馬。比喻徒有其名而無實用。
1.亦稱"土偶人"﹑"土禺人"﹑"土耦人"。泥塑的人像。
2.泥塑的神像。
1.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襲模仿,徒有其表。
1.見"土偶"。
1.見"土偶"。
1.見"土炮"。
1.把粘土放在模型里制成的土塊,可以用來盤灶﹑盤炕﹑砌墻。
1.同土地一樣平。形容房屋建筑破壞嚴重。
①不時行的式格、風格等,也指不時行土里土氣|穿著很土氣。②地氣緣土氣有早晚。
1.指用土法制造的槍。與"洋槍"相對。槍膛內裝以火藥﹑鐵砂等。
1.土話的腔調。
1.板結堅硬的土地。
1.馬兜鈴的異稱。
1.猶糞蛆。糞土中的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