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后人因以"萎哲"指有才智者之死亡。
別稱冀”。在中國中北部、太行山東面,臨渤海。面積1877萬平方千米。人口6420萬(1995年)。清代置直隸省,1928年改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西北部為高原、山地,東南部屬華北平原。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在河流域。除最北部外,均為暖溫帶半濕潤區。工農業較發達。工業以紡織和煤炭最為重要。農產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盛產溫帶水果。沿海以產長蘆鹽”著名。
1.落葉喬木,樹皮白色﹑光滑,葉子卵圓形。木材輕軟有彈性。為華北﹑西北黃土丘陵地的造林樹種。也叫椴楊。
1.比喻思路開闊﹑文辭暢達。
中國神話人物。即黃河水神”。又名馮夷。相傳他在渡黃河時淹死,被天帝封為水神。曾娶婦害民,又使黃河泛濫◇化為白龍在水上游,被后羿射瞎了左眼。
1.鱉的別名。
1.見"不修"。
不注重衣著打扮儀容整潔此人性癲狂,好飲酒,不修邊幅。
1.猶言不羞著。"見"語助詞。
2.羞見。"不",以反語見義,起加強語氣作用。
不磨滅,指長存于世不朽的功勛|永垂不朽。
1.含鉻或含鎳﹑鈦等元素的合金鋼。具有耐蝕和不銹的特性。多用來制造化工機件﹑耐熱的機械零件﹑餐具等。
1.傳說一種用馬見愁獸皮制的馬鞭。
1.不允許。
2.不贊許,不佩服。
3.不能。用于反問句,強調其否定性。
1.見"不恤"。
1.不旋踵的時間。極言為時短暫。
1.不轉動腳跟。喻不退卻逃跑。
2.亦作"不還踵"。來不及轉身。喻時間極短。
1.不學習;不求學。
2.謂沒有學問。
1.謂品行不端。
1.《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亡,通"無"。本謂霍光不能學古,故所行不合于道術◇用以泛指缺乏學問﹑本領。
1.指因為無后嗣或國家滅亡而絕祀。古代祭祀用牲,謂血食。
1.猶不料。
傲慢無禮出言不遜。
1.無邊。引申為沒有限額。
1.同"不癡不聾"。
1.不正。
2.不雅觀,不好看。
1.不比別人差。
1.不說。
2.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政感化人民。
3.不料。
1.見"不言而喻"。
1.不嫌;不加以排斥。
2.不合。
3.不滿足;不飽。厭,通"饜"。
4.不服。
1.不嫌煩瑣;不嫌麻煩。
1.同"不厭其煩"。
1.不切實際;不能應驗。
1.不損傷。
2.不能散發。
3.不振作。
4.亦作"不揚"。謂容貌不英俊。
1.問候語。沒有疾病,沒有憂慮。
1.表示禁止和勸阻。
1.不顧面子,不知羞恥。
1.指鳩。
1.沒有黑夜。形容月光或燈火照耀如同白天。
1.指茶。
1.傳說中夜間能放光的珠子。
不同,不一致高下不一|建功之路不一。
1.謂不能確定。
1.不止一個方面。
本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的◇形容同類事物很多,不能一一舉出援助希望工程,資助貧困學生,獎勵科技成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1.沒有多久的時間。
1.不詳細說。舊時書信結尾常用語。
1.不聽從;不同意。
2.不按照;不遵守。
1.不專一。
2.不一致,不統一。
1.見"不一而足"。
1.不善。
1.不悅。
2.復姓。宋羅泌《路史》謂微子后有不夷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