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晩稻。
1.猶知名;著名。謂其人之名受人注意。
2.猶知名;著名。謂詩文﹑技藝等受人注意。
3.指出姓名。
4.指出罪名。
1.指出其人的姓名。多指對人公開批評或攻擊。
1.扯淡,說謊。
1.知會,通知。
1.見"支機石"。
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上織女。
1.傳說為天上織女用以支撐織布機的石頭。《太平御覽》卷八引南朝宋劉義慶《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云'此支機石也。'"一說,其人為漢代張騫,謂騫奉命尋找河源,乘槎經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見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織女取支機石與騫。見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1.收支會計之事;財用。
2.籌劃。
1.支給接濟。
1.猶抵擋。
2.支撐,支起。
3.支撐物體的架子。
1.支援邊疆。
1.四肢。
2.指四肢關節。
3.從屬次要之事。
4.細碎,繁瑣。
5.謂意外的麻煩。
即肢解”。古代割裂四肢的一種酷刑。現多比喻外力將某完整的東西分割成碎塊某些西方國家妄圖支解中國。
1.借用。
2.借貸;預支。
1.謂才喝一杯酒即預付酒宴費。
1.主力部隊以外的別部。
1.抵抗。
1.形容詞詞尾。見于元曲。
1.指人體的脈絡。
2.毒草狼牙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狼牙》。
1.稱漢末﹑三國時僧人支謙。月支國人,于東漢末遷居吳地,從吳孫權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到孫亮建興二年(公元253年),譯出《大明度無極經》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為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其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間技藝亦多所精究,時人諺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參閱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魏吳錄》﹑宋道誠《釋氏要覽·稱謂》。
2.指晉代高僧支遁。
3.泛稱僧人。
1.猶支屬。
1.見"支楞"。
1.亦作"支楞楞"﹑"支楞楞爭"。象聲詞。狀金屬﹑琴弦等的清脆聲。
2.亦作"支棱"。挺起,豎著。
3.高傲自負。
1.見"支楞"。
1.見"支楞"。
①分散;殘缺不全支離破碎。②指文字、語言煩瑣而雜亂支離錯亂,不成文理。
1.謂零碎散亂,不成整體。
1.亦省作"支離"。
2.《莊子》寓言人物。肢體畸形,于世無補,而坐受賑濟。
1.指支離疏。
2.松的別稱。
1.《莊子》寓言人物。朱泙漫從之學屠龍。
1.猶言支離破碎。
1.繁多歧出。
1.領取。
直接或間接流入干流的河流。在較大的水系中,支流常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等。直接流入干流的稱一級支流,直接流入一級支流的稱二級支流,以此類推。
1.指野蘿卜的根。
1.亦作"支脈"。
2.山脈的分支。
3.猶言來龍去脈。
1.枝條和藤蔓。引申指末節及派生出的東西。
2.指蕪蔓啰唆,不得要領。
1.支派之末。
1.古代印度﹑希臘和羅馬等地人稱中國為cīna,thin,sinae等,或以為皆是秦國的"秦"之對音。佛教經籍中作支那。也寫作至那﹑脂那等。
2.近代日本亦曾稱中國為支那。
1.支付應用。
1.旁生的樹枝。喻旁出的宗族。亦謂事物由主體分出的部分。
1.支援農業。
1.暫時借支。
1.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有《諾皋記》二卷,自謂"因覽歷代怪書,偶疏所記"而成。續集有《支諾皋》三卷,意為《諾皋記》的分支﹑補充。諾皋,呼召鬼神之詞。
1.安排。
1.支流。流入干流的河流。
2.謂宗族的分支。
3.支使;調派。
1.陪伴。
①調度;安排我的時間不夠支配|我們這些人都是聽你支配的。②起控制或引導的作用思想支配著行動。
1.統治階級。
1.派生;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