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后父;繼父。
〈書〉①東海。②指日本留學~。
1.謂到處游蕩。亦以形容不務正業。
1.同"東游西蕩"。
1.東窗。指東窗之下。
1.見"東不著邊,西不著際"。
東方。日出東方,借指早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比喻青年時代東隅已逝,桑榆未晚。
1.見"東隅"。
1.舊時稱日語。
1.泛指園圃。
2.園名。在江蘇省儀征市東。宋施昌言建。歐陽修作《真州東園記》,蔡襄書,后人稱園﹑記﹑書為三絕。
3.官署名。秦漢置。掌管陵墓內器物﹑葬具的制造與供應,屬少府。
4.指漢孝宣王皇后陵墓。因位于宣帝陵東,故稱。
1.皇室﹑顯宦死后用的棺材。
1.見"東園秘器"。
1.官名『置。屬將作大匠。掌管宮室木材。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木工。
1.即東園秘器。
1.指太微垣的左垣。
2.唐代指門下省。
1.古地區名。相當今山東運河以西,汶水下游一帶。
1.謂領兵東出或駐守東境。轅,軍營的轅門。
1.謂任意指責別人。
1.見"東岳"。
1.道教所奉東岳廟中的泰山神。迷信謂其掌管人間生死。每年夏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祭祀。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傳為越王勾踐的后裔。秦漢時分布在今浙江省東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帶『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東越王馀善反漢,旋被其部屬所殺。部分族人被迫遷入江淮地區。參閱《史記·東越列傳》。
2.指閩東或浙東地區。
1.泛指田園。
1.同"東張西望"。
1.向四處張望。
1.同"東張西望"。
1.東邊的池沼。指長安東陂池。
2.指傳說日所出處的昫谷。
1.指黃宗羲及其弟宗炎﹑宗會。黃氏系浙東馀姚人,故稱。
1.金元之際,蒲鮮萬奴據遼東立國曰大真,歷史上亦稱東真,意為東方女真。參見"東夏"。
1.指中國。震,震旦。印度古時稱中國為震旦。中國在東方,故稱。
1.向東征伐。
2.東行。
1.謂四處征伐。
1.語本《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見〖正教〗。
1.謂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1.秦漢時掌管織造的少府屬官之一。
1.北京內城東北城門名。元代為大都的崇仁門,明時更今名。
1.謂多方指點吩咐。
1.晉室南渡后對浙江會稽一帶的泛稱。亦專指會稽。
1.東漢后期,劉焉占據四川益州,收編南陽﹑三輔等地流民而組成地主豪強軍隊的名稱。參閱《后漢書·劉焉傳》。
1.宋時人對范諷及其追隨者的稱呼。
1.東駛之舟。
1.謂周圍的船只。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西)起,到被秦滅亡止。
長篇小說。明代馮夢龍改編余邵魚《列國志傳》為《新列國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繼續修訂并加評語,改今名。內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統一六國五百多年間發生的歷史事件,展現了春秋戰國由紛爭而趨于統一的歷史進程。文字樸實流暢而文學性稍差。
1.指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所產的珍珠,顆大光潤,極為名貴。清帝與王公以之為冠飾,并以多少分等秩。亦稱北珠。
1.東方的諸侯。
1.漢班固《西都賦》"有西都賓問于東都主人。"后因以"東主"為東都主人的省稱。
2.東家;店主;房東。
1.謂奔喪在東廂房以麻束發。
1.來回轉動。亦指到處走動。
中國畫。明代沈周作。紙本冊頁。設色。原共二十四幀,明萬歷年間佚三幀,今存二十一幀。所畫為作者友人吳寬之父吳孟融居住的莊園--東莊的景色。墨色濃潤,線條圓勁,糅粗筆細筆于一體,別具特色。
1.《韓非子.說林上》"慧子曰'狂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為則異。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本謂同一行為,目的各異◇以"東走迷"謂形似實異的迷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