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方言。指臀部。
2.方言。喻指要害之處。
1.水盛大貌。
2.不悅。沛,通"?"。
1.充盛貌;盛大貌。
2.行疾貌。
3.感動貌。
1.盛大貌。
1.飛騰貌。
1.見"沛庭"。
1.指漢初沛縣的官舍。
1.水盛貌。
2.指洶涌的水。
1.指盛厚的恩澤。
1.沼澤,水草茂密的低洼地。
2.指古代沛邑的大澤。傳說為漢高祖斬白蛇之處。
3.盛大的恩澤。
1.劉邦平定黥布還都,經(jīng)過家鄉(xiāng)沛,召集鄉(xiāng)親飲酒。酒酣,劉邦親自擊筑而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童一百二十人和習之。史稱《大風歌》。因作于沛,故又稱《沛中歌》。
1.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竹子。
1.古代一種佩掛在腰帶上的毛筆。
2.佩帶毛筆。猶言懷筆。
把徽章、刀劍等掛在胸、臂、肩、腰等部位佩帶校徽。
1.以紅紗制成的一種小袋子,專用以套在佩玉上。
1.插戴;佩掛。
2.銘記;銘感。
1.耳環(huán)。亦泛指玉佩。
1.佩在腰間的刀。古代男子服飾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南部非洲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南非,少數(shù)分布在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等國。約271萬人(1985年)。講佩迪語。多持傳統(tǒng)信仰,崇拜自然力和祖先,部分信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農(nóng)牧業(yè),不少人在廠礦做工。
1.《漢書.循吏傳.龔遂》"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勤民務(wù)農(nóng)桑……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后因以"佩犢"喻棄官務(wù)農(nóng)。
1.見"佩服"。
①佩帶有寶玉于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②欽佩;敬仰悅服令人佩服之至。
1.本為古代帶有佩飾的官服,后借指同僚。
1.方言。魚鰾。
1.指玉質(zhì)佩飾物。唐柳宗元《小石潭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后多指婦女所佩的飾物。
2.借指女子。
1.玉佩。
1.古代女子外出時系于腰左的拭巾。
1.《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毛傳"青衿,青領(lǐng)也,學子之所服……佩,佩玉也,士佩瓀珉而青組綬。"后因稱士子為"佩衿"。
1.作佩飾用的淺黑色美石。
1.玉佩。
1.有缺口的環(huán)形佩玉。
1.用黃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飾。
1.銘刻,銘記。
1.佩系蘭草。以蘭草為佩飾,表示志趣高潔。語出《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1.系結(jié)女子上衣的帶子。
1.飾有玉珂之馬。
1.銘記。
1.隨身系帶的用以放零星物品的小口袋。
1.腰邊掛著青色的印綬『代御史大夫銀印青綬。因以"佩青"借指身為貴官。
2.泛指任官。
1.指佩帶的飾物。纕,佩用的絲帶。
2.佩帶飾物。形容品格高潔。
1.佩玉和衣襟。
1.佩戴牙玦或玉玦。韘,射箭時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的工具。以象骨﹑玉石制成。又叫"玦",俗名"扳指"。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表示已成年。
2.佩戴的牙玦或玉玦。
1.玉佩。
1.一種彩色絲帶,用來標志身分﹑等級,或佩系官印﹑勛章。
1.一種供佩帶用的瑞玉。《詩.小雅.大東》"鞙鞙佩璲,不以其長。"鄭玄箋"佩璲者,以瑞玉為佩。"一說即綬帶。參閱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一。
1.猶玉佩。
1.佩帶銅質(zhì)官印。唐制諸司皆用銅印,故以"佩銅"借指官員。
1.佩帶的香囊。
1.欽佩和欣慰。
2.欽佩和慰問。
1.見"佩觿"。
1.見"佩觿"。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