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崩塌。
1.菊花品種名。參閱《廣群芳譜.花譜二七.菊花》。
1.詞牌《菩薩蠻》的別名。因宋韓渨《菩薩蠻.梅花句》詞中有"風(fēng)前覓得梅花句"而得名。參閱《詞譜》卷五。
1.狀如梅花瓣的陷窩。
1.埋設(shè)成梅花狀的地雷群。
散文篇名。清代全祖望作。梅花嶺,在今江蘇揚州,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犧牲后,其衣冠葬于嶺上。文中記述了史可法在最后一戰(zhàn)前處置后事,命部下助其殺身成仁,被俘后不屈而死的經(jīng)歷。文字簡潔生動,感情深沉。
1.漢樂府橫吹曲名。
1.香料。即龍腦香。
1.《梅花三弄》的省稱。
1.即《梅花落》。
1.見"梅花樁"。
1.鳥名。屬文鳥科。我國僅有紅梅花雀。體羽主要為紅色,并散綴多數(shù)兇點。頭﹑頸﹑兩翼及尾呈暗紅色,故也稱紅雀。
1.見"梅花碑"。
1.《太平御覽》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后因以"梅花使"為驛使的美稱。
1.書院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廣儲門外。明嘉靖中建,初名甘泉書院,又名崇雅書院,清雍正十二年改為梅花書院。
1.古卜法。相傳為宋邵雍所作。其法任取一字劃數(shù),以八減之,余數(shù)得卦;再取一字,以六減之,余數(shù)得爻,然后依《易》理,附會人事,以斷吉兇。
1.明戲曲作家許自昌的室名。
1.見"梅花仙"。
1.地名。在江蘇省宜興縣東南三十里。以盛植梅花著名。唐陸希聲有《梅花塢》詩。
1.亦稱"梅花屋主"。
2.明王冕的別號。
1.指信函。
1.指梅花形的洞眼。
1.驛站的美稱。
1.《梅花三弄》的別名。
2.詞牌名。一名《貧也樂》。雙調(diào),五十七字。前段七句,三仄韻,三平韻(又一體為五平韻﹑一疊韻);后段六句,兩仄韻,兩平韻,一疊韻。
3.詞牌名。一名《小梅花》。一百十四字,即五七字體再加一疊。
1.指好友的約會。
1.見"梅花紙帳"。
1.梅花障扇。古代帝王儀仗的一種。
1.布成梅花狀的地雷陣。
1.一種由多樣物件組合﹑裝飾而成的臥具。
1.古時女子妝式,描梅花狀于額上為飾。相傳始于南朝宋壽陽公主。
1.亦稱"梅花拳"。
2.武術(shù)拳種。要求立于木樁上練習(xí)。故全名為"干枝五式梅花樁"。樁凡五根,植地成梅花形?;炯夹g(shù)為五種樁步的靜力練習(xí)。套路無一定式,變化多端,活而不亂。勢如行云流水。常見的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
1.梅花。元王冕有《梅華傳》,收輯古來有關(guān)梅的故事。
1.一種似薔薇的樹。
1.指黃梅雨。
1.指梅花的精神。
1.指五代畫家梅行思所畫的雞。
1.指京劇梅派藝術(shù)。
1.指梅花瓣。
1.梅制的蜜餞,梅脯。
1.梅子的漿汁。
1.梅子制成的果醬。
1.山名。在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傳說為漢梅福煉藥升仙處。
1.梅實干制成的果餌。
1.見"梅勒章京"。
1.亦稱"梅勒額真"。亦稱"梅楞章京"。
2.滿語。清代八旗官名。順治十七年后改稱副都統(tǒng)。
1.見"梅勒章京"。
1.猶梅腮。
1.指會稽(今浙江紹興)禹廟的大梁。
2.泛指宮殿的大梁。
1.猶言望梅止渴。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1.梅雨。
1.山名。即大庾嶺。五嶺之一。在江西﹑廣東交界處。古時嶺上多植梅,故名。
2.山名。亦名飛鴻山,在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區(qū)。據(jù)傳梅福曾學(xué)道于此,因以得名。其嶺岡巒起伏,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嶺上有梅仙壇?,F(xiàn)建有賓館,為避暑旅游勝地。
3.山名。亦作"梅領(lǐng)"。在江西省寧都縣東北。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