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退歸齋戒。
見三線八角”(13頁)。
見三線八角”(13頁)。
1.語出《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后軍人用以互稱。
2.猶同衾。古用于夫妻間的互稱。
3.謂兄弟。
4.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學等。
1.猶并駕。
1.朋輩,朋友。
1.同類。亦指同類者。
1.唐時科舉考試同號者的互稱。
從山西大同經太原到風陵渡。長860千米。1939年通車。山西省南北交通干線。初為窄軌,后改標準軌。南端原受阻于黃河,1970年潼關黃河大橋建成,延伸至陜西孟塬與隴海鐵路相接。
1.見"同棲"。
1.方言。猶一齊,同時。
1.相同的嗜好。
1.氣質相同;氣類相同。
2.有血統關系的親屬,指兄弟姊妹。
3.猶同志。
1.喻指同胞兄弟姐妹。
1.《易.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穎達疏"'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潤是也……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后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氣質相類者互相吸引﹑聚合。
1.契合。
2.猶同志;同心。
1.同一器皿;同一容器。
2.比喻共處;放在一起。
1.與前者相同。書面文字承前省略的用語。
1.謂共被而寢。比喻親近。
2.謂結為夫妻。
1.共眠。
對他人的不幸遭遇或處境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并給予道義上支持或物質上幫助的態度和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同情心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之中。是人類一種善良美好的道德感情。
西方美學理論之一。由英國休謨、博克等提出。認為審美是一種由己及彼的同情心所產生的分享旁人乃至旁物的情感或活動。因同情人才關心他人所關心的事物,才被感動他人的事物所感動,才能把感情由一個人心中移注于另一個人心中。
1.共同慶賀。
1.《論語.公冶長》記子路言志,有"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之言,《北齊書.唐邕傳》記顯宗對太后稱贊唐邕之才,且親解所服青鼠皮裘以賜之,曰"朕意在車馬衣裘與卿共弊。"后遂以"同裘"為臣子受帝后恩寵之典。
1.同一旨趣,同一情志。
1.共處;為伍。
2.猶同伴。
1.猶相同。
1.猶異口同聲。
1.猶言同一地域。
2.指鄉鄰。
3.謂同穴合葬。
也作同仁”。在一起工作或同一行業的人銀行同人|工商界同仁。
1.同行仁德者。
2.猶言一視同仁。
3.同人。指同事或同行。
1.同"同日而論"。
1.同"同日而論"。
1.同"同日而論"。
2.謂同樣說。
1.唐代任宰相者之銜名。唐不設宰相之名,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掌宰相之權。以他官居宰相之職者,亦假以他名,如參議得失﹑參知政事◇李績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書令。"同三品"之名蓋起于此。高宗以后,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張文瓘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入銜自此始。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一》。
1.同樣獎賞。
2.一同欣賞。
1.與上面所說相同(常用于書面)。
2.戲劇用語。一同上場。
1.同居一舍的郎官◇亦泛指僚友。
1.猶同學。舍,學舍。
1.猶同鄉,同里。古以二十五家為一社。
2.志趣相同者結社,互稱同社。亦謂同在一社。宋朱熹有《己未九日諸友載酒見過次韻為謝并呈同社諸名勝》詩。
3.猶同學。明清時,鄉社皆立社學,同社學習者,稱"同社"。
1.謂與己一同升遷。
1.謂同父所生。因以指兄弟。
2.同年出生。
3.一起活著。
1.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會場或劇場中用來進行翻譯的電聲系統。譯員們將演講詞或臺詞同步譯成不同語種,通過電聲系統傳送。席位上聽眾可自由選擇語種進行收聽。
1.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1.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1.猶言眾口一辭。
1.謂同長在一個蒂上。古時常以為祥瑞之征。
1.一起師事;同從一師。
2.同一師承。
1.同時代;同一時候。
2.猶當時,那時。
3.并且。
1.實際相同。
2.指同一事物。
3.指富裕程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