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代景泰年間為防御蒙古所建精銳部隊名。
1.懲治。
1.討罪誅殺。
1.征伐﹐征討驅逐。
2.搜求并懲處。
1.催收租金。多指田租。
1.討伐罪人。
1.見"套版"。
1.亦作"套板"。
2.按印刷頁折疊的順序﹐將印刷版排列在印刷機上。
3.分色套印。
1.方言。馬具。用玉米包皮編制的橢圓套圈﹐外面用布裹著﹐套在牲口脖頸上以備拉車﹑推磨之用。
1.一組能大小套疊在一起的杯子◇亦泛指組合成套的杯子。
1.在一塊衣料上裁剪兩件以上的衣服時﹐作合理的安排﹐盡量減少廢料。
1.把車套套在拉車的牲口身上。
1.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住戶連環交換房屋﹐稱為套調。如以三戶為例﹐交換方式為甲換乙﹐乙換丙﹐丙換甲。
1.住宅中與正房通連的配間﹐一般比較窄小﹐沒有直通外面的門。
1.耕地的方法。(1)用兩張犁同時耕地﹐第二張犁順著第一張犁犁出的溝進行深耕。(2)機械耕作時﹐在兩個小區內﹐以內翻法和外翻法為基礎﹐交叉進行耕翻的一種方法。用以減少壟溝﹐縮小地頭回轉地帶。
1.設法引出所需要的供詞。
1.謂以不正當手段購買國家限制買賣的商品以從中牟利。
1.應酬的客套話。
2.指在某一時期或行業中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談。
1.資本主義國家外匯市場上的一種投機行為。即在同一時間內﹐不同市場上的同一外匯﹐其匯價發生差異至一定程度時﹐在低價一方買進﹐在高價一方賣出﹐借以取得利額。
2.在我國﹐指一切中外機構或個人通過直接或間接關系﹐越過外匯專業銀行用人民幣非法換取外匯或外匯權益﹐攫取國家應收的外匯。
1.套房。
2.獨自配套成龍的一組房間。
1.和不太熟識的人拉攏關系﹐表示親近(多含貶義)。
1.罩在褲子外面的﹐用以御寒或保護褲子的無腰褲。
1.謂一定的模式﹑框框。
1.舊時交際中贈送的成套禮品﹐明代中葉已有此俗。
2.謂陳腐俗禮。
1.設計騙取。
1.由若干樂曲或樂章組合成套的大型器樂曲或聲樂曲。
2.見"套數"。
1.圈套。使人上當受騙的計策。
2.兩個套連的圓圈。
1.彩印方法。用平版或凸版分次印刷﹐每次印一種顏色。利用紅﹑黃﹑藍三種原色重疊印刷﹐可以印出各種顏色。
1.固定的模式。
1.戲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種曲調互相聯貫﹑有首有尾﹑成為一套的﹐名套數。亦稱"套曲"。參閱任訥《散曲概論》。
2.手續;程式;套子。
3.比喻格式﹑技巧。
1.古代交戰時用以擒拿敵人的繩索。
1.框框;辦法。
1.即套包。
2.指包頭巾﹑纏頭布。
1.形容事物彼此牽連﹐糾纏在一起。
1.客套話。
1.不讓對方察覺自己的目的﹐拐彎抹角地盤問。
1.俗套。
1.謂套用抄襲。
1.原指套在鞋外面防雨的膠鞋﹐后泛指防雨膠鞋。
1.罩在衣袖外面的﹑單層的半截袖筒﹐作用是保護衣袖。
1.以客套話交談。
1.客套話。
1.在同一版面上用顏色不同的版分次印刷的方法。
2.即子母印。
1.指用兩種以上顏色印刷的書本。參見"套印"﹑"套版"。
1.模仿著應用﹐承襲。
1.應酬的客套話。
2.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談。
1.謂閉門謝客﹑不與人往來的人。
2.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名。小說主人公別里科夫不僅自己生活在"套子"里﹐也要求別人守舊﹑不變﹐是一個頑固保守﹑反對新事物的典型。人們常以"套中人"稱頑固守舊與落伍者。
1.猶套作。
1.上下身統一設計制作的配套服裝。
1.圈套。
2.固定的格式﹑辦法。
3.情節。
4.做成一定形狀﹑罩在物體外面的物件。
5.方言。棉衣﹑棉被里的棉絮稱套子。 6.武術運動的成套動作。通常由"起勢"至"收勢"﹐少則十幾個動作﹐多則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動作組成一個完整的套子。
1.作物栽培方式。即在同一塊土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長后期﹐將后期作物播種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行間或畦間的一種種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