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涕泗滂沱。
1.字畫詩文表現的意態情趣。
1.筆工。
1.《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后因以"筆如椽"喻大手筆或重要的文墨之事。
1.報紙或刊物等舉辦的征文比賽。
1.《三國志.魏志.梁習傳》"官至九卿﹐封列侯"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苛吏傳》"思(王思)又性急﹐嘗執筆作書﹐蠅集筆端﹐驅去復來﹐如是再三。思恚怒﹐自起逐蠅不能得﹐還取筆擲地﹐蹋壞之。"后以"筆上蠅"喻干擾寫作的丑惡事物。
1.筆為書寫工具﹐舌為言語器官﹐故常以"筆舌"泛指文章和言論。
1.謂以書寫為業的人。
1.相傳李白少時﹐夢見所用筆頭上生花﹐后來文才橫逸﹐名聞天下。事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因以"筆生花"謂才思俊逸﹐文筆優美。
1.對善書法者的美稱。
1.筆工。
1.古代的一種體內有骨胳的無脊椎動物﹐形體很小﹐生活在平靜的海洋中﹐構成羽毛狀或鋸齒狀的群體。頁巖中常有它的化石﹐是劃分和對比地層的重要化石之一。
①寫字、畫畫用筆的風格~沉穩。②詩文的氣勢這首七律,~猶如大江出峽,洶涌澎湃。
要求把答案寫出來的考試方法(區別于‘口試’)。
〈書〉用筆記下別人口授的話。
1.指章疏奏議。
1.文字記述;著作。
漢字筆畫的書寫次序,如‘文’的筆順是1)丶,2)亠,3),4)文。
1.猶文思。
用筆寫出算式或算草來計算。
1.指書法精髓。
1.筆套。
①兩人對面在紙上寫字交換意見,代替談話。②用書面發表意見代替談話。③筆記③(多用于書名)《夢溪~》。
(~兒)①筆帽。②用線、絲織成或用布做成的套筆的東西。
1.滿語〔林院。
各人寫的字所特有的形象;筆跡對~ㄧ我認得出他的~。
1.手寫的便條。
1.官名。清代于各衙署設置的低級文官。掌理翻譯滿漢章奏文書。
①很直地(立著)衛兵~地站在一旁。②(衣服)燙得很平而折疊的痕跡又很直穿著一身~的西服。
1.筆筒。
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筆的筒兒。
1.猶言坐井觀天。比喻眼光狹窄﹐見識短淺。
1.筆上用以書寫的部分。
2.謂寫作。
3.指書面。
1.謂書寫不停。
①毛筆、鋼筆等用以寫字的部分。②指寫字的技巧或寫文章的能力他~有兩下子ㄧ你~快,還是你寫吧!也說筆頭子。
1.筆公。
1.猶言筆生花。
1.筆囊;攜帶文具用的袋子。喻文學侍臣或文章淵藪。
1.指意在言外的筆法。
1.書面文辭。
①因疏忽而寫了錯字這篇文章~的地方不少。②因疏忽而寫錯的字精神不集中,寫東西常有~。
1.《晉書.王獻之傳》"桓溫嘗使﹝王獻之﹞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后因以"筆誤作牛"喻隨機應變﹐化拙成巧或持功補過。
用陶瓷、石頭、貝殼等制成的洗涮毛筆的用具。
1.筆盒。
①筆底下。②指寫文章時作者的措辭和用意~留情。
1.在書寫判決書等文書時﹐盡可能給予寬容或開脫。
1.謂所寫文章十分美妙。
1.后晉時﹐有不知名高士﹐善制筆﹐人稱"筆仙"。
筆指記載,削指刪改,古時在竹簡、木簡上寫字,要刪改得用刀刮去,后用做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
1.運筆寫作時的興味。
指漢字的筆畫和由筆畫構成的形體,如‘一’、‘丿’、‘亠’、‘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