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蒼天有眼﹐謂將獎善罰惡。
1.假裝廉潔。
1.猶謬論,邪說。
1.假冒;冒充。
1.猶偽態。虛偽的態度。
1.詐偽的人。
1.猶惡名。
2.假名;化名。
1.指僭偽政權的命令。
2.假傳的命令。
1.亦作"偽繆"。
2.訛錯;錯誤。
1.見"偽謬"。
1.見"偽金錢"。
1.詐偽奸猾。
1.虛假的情意。
曳物線繞其漸近線旋轉一周而得到的曲面。1868年意大利數學家貝爾特拉米首先提出偽球面可作為實現雙曲幾何的模型,從而促使非歐幾何得到普遍承認。
1.假意謙讓。
1.偽善,詐偽之人。
假裝善良偽善者不為善事。
1.指僭偽﹑非正統政權的軍隊。
2.偽學之師。對朱熹的誣稱。
1.指僭偽﹑非正統政權的史書。南朝梁阮孝緒《七錄.紀傳錄》列有"偽史"一類。
1.虛假矯飾。
1.偽造的文書﹑信件。
2.指偽造文書。
3.托名偽造的書籍。
4.僭偽政權的史書。
5.內容虛妄之書。
1.猶言欺人之談。
1.詐偽的風氣。
1.指夏秋間竹鞭芽橫向生長成為新鞭,其先端的幼嫩部分。亦稱鞭筍。
1.虛偽的態度。
1.指違背《風》《雅》規范的詩歌或風格不純正的文章。
2.指專事摹擬而無真實內容和獨特風格的作品。
1.見"偽庭"。
1.亦作"偽廷"。
2.猶偽朝。
1.詐偽茍且。
1.猶言邪道。
假托別人的名字。多指冒充前人此畫系偽托古人,并非真品。
1.虛假,不真實。
1.指用以騙人的東西。
1.詐偽的行為。
2.假裝出某種行為;裝假。
1.欺人之學;假學問。宋慶元時,韓侂胄與趙汝愚爭權,因朱熹等人傾向趙汝愚,韓得勢后,謂貪黷放肆乃人之真情,而廉潔好修者都是偽人,遂稱道學為偽學,丞相趙汝愚以下五十九人全部罷斥,禁用贊同朱熹道學觀點的士人。
1.假話。亦謂說假話。
2.人為之言,造作之言。
1.猶空論。
1.作假偷換。
1.虛假的心意。
1.假造。
1.欺詐。
1.猶真假。
1.指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
2.假托偽造的證據。
在我國,指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企圖陷害他人或隱匿罪證,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等行為。
1.偽造杜撰。
2.指偽造的作品。
1.假裝。
2.軍事上采取措施來隱蔽自己﹑迷惑敵人。
3.軍事上用來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措施。
4.泛指各種隱蔽自己的身分﹑面目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或手段。
1.指不規范的字。偽,通"訛"。
1.假造。
2.指托名假造的作品。
1.指放棄領導,依從落后意見行事的思想傾向。
1.比喻臣下勢力強大。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比喻部屬勢力大,難以駕馭指揮。